昨天,记者采访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中央美院设计团队的部分主创人员,他们详细介绍了“金镶玉”的创意来源、创作瓶颈、灵感突破以及最终成型等设计过程。
选定玉花了半年时间
中央美院设计团队主创人员之一、中央美院副教授杭海介绍,从去年1月11日开始设计到确定玉文化的主题,一共用了半年时间。
接到设计任务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教授王敏、杭海、王沂蓬、许平、肖勇带领12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开始收集资料,提出创作素材。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组拿出了100多个设计方案。
设计人员们找来了各种中国传统图案,希望从中找到思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最初提出的一百多个设计方案被一再删减、合并,设计团队也从最初的四个组变成两个组,最终变成了一个组,一百多个方案也最终变成了34个。去年7月份,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玉的主题,开始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金镶玉PK掉“鸟巢”
杭海告诉记者,设计工作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们查阅资料,找出了众多体现中国特色的元素。其中,包括铜镜、京剧脸谱、天坛、瓦当等,而玉的文化融入设计的想法一经出现,就得到了最多的关注。
除了“金镶玉”的设计外,以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背面图案的设计也很招眼球,它体现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建筑发展的高科技水平。尽管其他作品各具特色,但最终还是敌不过“金镶玉”带给评委们的震撼。
金银铜牌搭配不同的玉
策划之一的刘洋介绍,出于金、银、铜牌的价值不同以及颜色搭配方面的考虑,金、银、铜牌上镶嵌的玉材质都不同。金牌用的是白玉,银牌是青白玉,铜牌是青玉。“搭配是美学问题。白玉与金牌搭配好看;银牌属冷色调,适合用青白玉;而铜牌的玉颜色最深。”
虽然创意来自于古代龙纹玉璧,但奖牌上的玉没有刻任何纹饰。刘洋表示,这是基于美学最高境界———质朴的考虑。他说:“玉的品质是一样的,但纹理肯定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也会给每个运动员不一样的感觉,独一无二。”
跌落实验曾遭三连败
运动员在赛场上获得优胜之后往往异常亢奋,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们有可能会将手中的奖牌抛向空中,甚至扔向观众席,从而造成奖牌的损毁。今年初,一盘录像带彻底消除了国际奥委会对奖牌材质的担心。
负责这一项目的王沂蓬教授告诉记者,奖牌的前三次跌落试验都失败了。“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在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的波消除掉。”
“奖牌厚度为6毫米,玉石厚3毫米,我问生产厂家能不能加深嵌进去的空间,他们表示工艺是压制成型,超过2毫米的深度很难。后来我建议用‘车’的方法,由于奖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车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我只争取到了两毫米的空间,我要在这两毫米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说。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资料文献,访遍了材料学专家、玉方面的专家以及雕塑方面的专家,最终选定了一种航天材料。
第四次实验前,虽然依然紧张,但王沂蓬心中却有了底。在奖牌下落的几秒内,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没眨。几秒钟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学生们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给奥组委打电话吧,通过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王沂蓬落泪了———“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