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三月二十七日电 题:白花点点寄哀思
——河北民众深切悼念柯棣华大夫在华逝世六十五周年
中新社记者 牛琳
清明将近,祭扫的日子到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正东,一方白色的墓园变成了白花的海洋。
这座躺在翠柏丛中的墓园不过二三十平米,陵墓既不豪华,也不高大。据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近一周来,每天都有数千名学生、老师和普通市民来这里悼念。自制的白花,朴素的花篮,肃穆的花圈,还有孩子们献上的鲜艳的红领巾,点点滴滴,都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墓主人的无限哀思。
这里安葬的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继白求恩之后又一位为中国抗战事业献身的国际友人——柯棣华。河北,就是他曾经战斗和逝世的地方。
今年,是柯棣华大夫逝世六十五周年。谁曾料到,这个一九一0年十月出生于印度孟买的孩子,三十二年后却让中国这个与印度一样古老的民族为他而哭泣。
今天,修葺一新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它以详尽的文字、珍贵的图片以及实物,向人们讲述了包括柯棣华在内的五位援华医生的动人事迹。
事情还得追溯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写信给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吁请援助。于是,印度援华医疗队成立了。此前一年刚刚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的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第尼斯,毅然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机会,申请参加援华医疗队,并于一九三八年九月抵达中国,开始了近五年的援华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了表示援华决心,医疗队成员均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华”字。于是,柯第尼斯成了柯棣华。他于一九三九年二月十二日辗转千里到达延安,被分配到一所离城几十华里的八路军医院给伤员治病。但他一直要求到前线工作。柯棣华说,“我来中国的目的是直接为抗日的军民服务,我是外科医生,也要学白求恩那样,到前方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
终于,柯棣华如愿奔赴晋东南前线。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四日开始,他和医疗队的同伴们一起出入枪林弹雨,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沿途施行了五十余次手术,诊治伤病员两千余名。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在十三天的战斗中,柯棣华接受了八百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就达五百五十八人。由于不断战斗,他甚至三天三夜未曾睡觉。
一九四一年一月,柯棣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他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一九四二年七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十二月九日,因癫痫病严重发作,抢救无效,柯棣华在河北省唐县逝世,年仅三十二岁。毛泽东为他题写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记者在柯棣华大夫墓前看到,两棵千头柏已经长到快两人高了。这是全印柯棣尼斯大夫纪念委员会主席丹尼尔·拉蒂菲于一九七四年访华时,从英迪拉·甘地夫人的花园里移植过来的。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每年都有点点白花挂满枝杈,昭示着中国民众对柯棣华大夫的深切敬意和无限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