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名誉所长赵海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基本成熟,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此言一出,引起了众多争议。
赵海宽强调,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及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人民币在国际上享有良好信誉则为人民币向世界货币跨越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自由兑换是作为世界货币很重要很基础的条件,但这不仅是政策上的条件,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经济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能够支撑人民币的稳定性,但是在成为世界货币后,中国经济是否能维持人民币国际流动的稳定性还有待商榷。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强化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完善外汇市场,使进出口更加均衡合理,为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和国际化创造条件。
赵锡军认为,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大致需要5到10年准备期。世界货币主要有两种职能,结算货币以及国际储备,现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把人民币用于国际间的结算货币,但尚未有国家明确表示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而且让一些主流的国家采用人民币,这将会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完成的时间不得而知。
“我们现在的目光不应该落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的好处,在条件未成熟的时候实现国际化,那些好处未必会实现,这样做无疑是揠苗助长。”赵锡军说。
刚从香港返京并对自己辞职一事辟谣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是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在支撑的。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较大增长,2006年我国GDP增长达到10.7%,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但拿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比,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比重偏小,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30%有余,而中国还不到5%。而且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只有进一步完善经营体制以及金融市场,才能进一步放开国际金融市场。以中国的股市为例,市场炒作程度很高。过快放开国际金融市场,会导致热钱涌入,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风险。
易宪容强调,对于人民币是否具备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应该看体制,不要仅看到表面现象。现在并不是条件都已成熟的时机,至于何时才能具备那些条件需要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体制的完善程度才能决定。
其实,早在2006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指出“使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中国本身来讲并不是有益的事情”。全球货币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也可能是很大的一种成本。以美元为例,它首先是美国的货币,但作为世界货币,它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
纵观中国的经济和体制,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或许还需要等待更加成熟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