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生最向往的高校”、“人民满意的大学”、“中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21世纪就业明星院校”、“北京市文明高校”、“北京市安全稳定单位”——北京吉利大学,这所由吉利集团投资成立的民办普通高校,建校不过七八个年头,便驰名响誉,身膺此多称号。
和谐管理之“和”与“谐”
“和”,“禾与口”,意蕴人皆有食。把后勤管理融入大学的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协调的体制、让后勤真正成为教育的坚强后盾是吉利大学独树一帜的特点,这是目前国内很多大学还没有做到的。其裨益是工作效率提高,行政等中间费用降低,对于学生来说,最实在的则体现在食堂饭菜价格的普遍降低和品种多样化,不论丰俭,人人都有温饱。
吉利大学一直实行老师与学生同吃住,这在全国大学里也是少有的,老师总是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学生提供贴身及时的服务与管理。“和”还体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吉利大学尊重少数民族、区域差异的不同文化与习惯,积极帮助同学们认识协调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学校专门为回族学生建设了文明卫生的清真餐厅。
“谐”,“言与皆”,意蕴人皆可言。博雅纳谏是吉利大学学校管理的一大特点。采纳各部门领导的建议,倾听老师的心声,校行政会的讨论、修改与补充,教师会上的通过与落实,切实可行的“集体智慧”就这样在广博胸襟与碰撞的火花中产生。
“罗校长认为高校无小事,他广开言路,坦诚相待,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能力。所以我们很乐意执行校长的指示与学校制度,高效的完成好各项本职工作。”在谈到吉利大学的管理时,一名教职工平静而又不无自豪的说。宽宏与博大让吉利教职工在团结与儒雅协作的氛围中相互肯定,相互鼓励,共同努力完成学校工作,保障教学质量。
“忠诚党的事业,为人民办学”是罗晓明校长的经常提到的话题,他非常重视学校的党政建设。吉利大学校党委在罗校长的直接支持下,党务工作干得卓有成效。绝大多数吉利学子都踊跃参加党课的学习,积极要求入党,向党组织靠拢,吉利大学的党委、团委的组织工作,已获得北京市教委的多次嘉奖和好评。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和谐即是食与言,这一简单的道理却并非都能至善至美的实现,然而吉利大学却用博雅的学校管理井井有条的渐进实现着难能可贵的融洽与和谐,也正是这样的内涵让这艘航行于教育之海的吉利巨轮在教学阵地的前线自由驰骋!
“自由”教学,社会与需求的和谐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是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高校教育转化为生产力及人才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走向——国民经济、综合国力及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败。面对机遇背后的挑战,转变原有“知识本位”教育模式到“应用实用型”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面临的主要课题,也是吉利大学罗晓明校长的一大创举。
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说:“多年的教育与管理经历,让我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较深的认识。”学校深入吉利集团等数百家知名企业调研,准确地把握人才需求趋势,适度超前地开设专业,在教育中不断调整,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自由”设置课程,其丰富实用的专业设置特质已经突显。
在具体的实施上,吉利大学探索出了教育创新的路径——3.1.1教育模式,用自己的大纲,编实用的教材,用技术上市型人才,构建完满3.1.1体系。与之相照应的是吉利大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实训机构,并与商会、企业及吉利集团内部的生产基地建立合作,构建起良好的实习、施训、实验的基地;并由此实行自由灵活的“三明治”教学计划,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和工读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工业环境中把理论知识、科研、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在经历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等活动中,提高技能和创造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再脱节。学校还有专门的科研校长,并每年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引领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科研项目,这在国内民办大学里罕有存在。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吉利大学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国内首创人格本位思想的罗晓明校长深谙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本位强调人格的培养,先做人后做事;强健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强调凌与弱的和谐。胜不骄,败不馁,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向往阳光但也不惧黑暗。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必须学会熟悉社会”,罗晓明校长介绍他多年的探索与感悟,“在人生观方面,对于学生我们强调创造与奉献的思想,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就是创造,无论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创造精神财富,都是对社会的贡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李书福董事长所说,“走进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目前吉利大学除了给本集团输送人才外,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2004年、2005年入学的学生多数已被北京、浙江、海南等地的企业“预定”,就业率高达99.8%,在北京80多个普通高校里面吉利大学就业率是排在最前列的,使和谐高校的构建获得了保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晓明校长有一个厚厚的记事本,他与很多毕业生保持着长期密切的联系,师生间的沟通不是一种简单的嘘寒问暖,总是在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教诲。每逢节假日,罗晓明校长的电话就异常忙碌,许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发信息或者打电话,表示对吉利大学教育的感谢及对学校理念的肯定。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和谐相容,这是我国高教亟待解决的问题,吉利大学用实际行动默默向社会奉献着“自由”教学的和谐成果,这种优秀的特色使吉利大学向和谐高校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责任与善举托起明天的希望
“不要想盈利,吉利大学创建之初就没有想过要盈利。我们有一句话,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离开吉利大学,保证所有的人能在民办大学里享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平、尊严、地位,这是吉利大学的责任!”罗晓明校长激动地说,“为了学校、教职工、学生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非常关注教职工的权益,非常关注学生的权益。”对于学生的保障体系,吉利大学除制定了政府部门规定的职责,还有15条对贫困生的减免制度,包括对贫困生的支持,全免或半免学费,奖学金及各种的奖励制度,使学生的生存学习权利得到保障。
责任与善举,实际更是一种希望。除了尽责慈善本校学生,吉利大学的领导人以身教贡献社会,让吉利学子都懂得,人活着不但要创造更要奉献,给社会带来希望。2007年岁首,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20万元。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2007年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
2006年3月,全国性公募组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之初,便收到来自吉利控股集团最大的一笔捐助款项5000万元人民,并希望在4-5年的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到1000名贫困高中毕业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2006年5月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特设并启动吉利教育资助计划。派出的浙江、山东、湖南、四川、甘肃五个寻访小组在历时4个多月的时间里,巡访找到559名贫困大学生。
罗晓明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有句谚语,儿子是看着爸爸的后背长大的。吉利的师生也用自己的能力与行动肩负起责任,传播着爱与希望。几年来,吉利师生先后在校内和当地开展了众多的公益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完善着自我,创造着自我,更建设了一份社会的和谐!“万事万物相互依托、相互给予、和谐共存”,“人格本位,用爱心奉献社会,燃起希望,这是吉利与社会的依托与和谐融合,”一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人这样说。
洞悉时代,与时俱进,这所生态公园式高校以罗晓明校长的“人格本位”为教育思想,坚持“大师、大楼、大思想”的三大工程,开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坚持为社会办学,让学生懂得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的理念,本着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沿着构建和谐高校、融入和谐社会的道路踏实沉稳地前行着。毋庸置疑,在船长远见卓识的引航下,无论是其“建立国际化、新型的综合性大学”的近期目标,还是“一切从名牌开始,办中国最好的大学”的长期目标,烙有吉利之和谐印记的航轮终将驶向世界教育的最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