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拜访七次才换来的霞帔
本报实习记者刘建新报道松榆西里小区一套7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现在是64岁的钟漫天的家庭工作室。昨天,记者一进门,发现这里卧室、厨房、卫生间摆了近15个橱柜,每个橱柜都有3米高,紧贴房顶。拉开橱柜,是钟漫天40年来收集的近4000件古代服饰,其中鞋就有3000多种。
钟漫天介绍,这些藏品里年代最久远的距今约5000年,还有中国已经失传的燕京八绝之一的“京绣”。
由于收集的东西太古老,很多鞋里都长了虫,为不损坏鞋的颜色,他会用红外线和酒精消毒,还曾把鞋放到冰箱里冻死那些虫子。
钟漫天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愿意让这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藏品为世人所知。
“爱人和女儿很支持我”
钟漫天现任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大学学的是工艺美术专业,由于“文化大革命”,1968年被分配到山西太原做工人。
出于个人爱好和专业兴趣,钟漫天“现在收集了300多件童帽童鞋、200多件霞帔、3000多种鞋。另外还有肚兜、荷包和汗巾、先刺后绣的凤尾裙、遮盖鸦片枪的遮盖物、小孩围嘴、婚嫁类等刺绣品。”钟漫天说,他喜欢这些工艺设计的历史价值,想保存下来研究。“那时候女主内,女子刺绣不出门,创造了我们现在最辉煌的服饰文化。”
钟漫天回忆,在太原期间虽然一个月只有20元工资,但每个月都节衣缩食地收集这些宝贝,在山西22年走遍了那里的108个县,最远的是去海南寻找彝族的三寸金莲鞋。
“爱人和女儿都很支持我。”钟漫天以前家里不太富裕,一家四口人挤在70平方米的屋子,由于收藏品太多,只好“人让藏品”,屋里连床下的缝隙都不放过。后来买了新房,家人就把这套70平方米的房子让给他做工作室。
七次拜访 换来珍品霞帔
“因为当时全国物品紧缺,老百姓用钱买不到需要的生活用品,我就让家在北京的父母买白糖、火柴、香烟等人们急需的东西寄给自己,再跟别人换。”钟漫天说,自己看中的藏品有的是祖传几代人的纪念物,别人不愿意换,他得连续拜访好几次。
他指着一件明末清初、半径1.5米的霞帔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从一位70岁老太太那里换来的。一开始老太太不愿意给他,当他第五次拜访时,霞帔主人终于松口,要求钟漫天买一个座钟和奶粉。上门给老太太送座钟和奶粉时,他得知老太太要把座钟送给结婚的儿子,把奶粉给外孙。第七次去时他想,光喝奶粉不能没有白糖,又给老太太买了白糖。最后他用自己的所学给霞帔的主人分析霞帔上刺绣图案的含义,霞帔的主人看连自己也不懂的图画钟漫天却很明白,终于相信他是个值得托付宝贝的人。
钟漫天说,很多东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换来的,到80年代后就换不来了,只能掏钱买,“这么多年花了至少10万元”。
摄影/实习记者 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