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英特尔没有公布大连晶圆厂将使用的制程工艺,也没有人们期盼已久的处理器业务,但中国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半导体投资项目终于破土而出。而“阔绰”与“激动”的背后,这次投资究竟又会为中国带来什么?在美国技术出口限制下,英特尔又将如何出牌?
3月26日的上午,人民大会堂的澳门厅,信产部、辽宁省领导以及美国驻中国大使和英特尔CEO欧德宁同坐一席。
与政府联手,与AMD抗衡?
此前不少业内人士预测,第一个在亚太区建晶圆厂的应该是AMD,因为它正饱受产能不足的困扰。
由于AMD的崛起,亚太地区的PC厂商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过去的两年AMD不遗余力掘取英特尔的合作伙伴,他们正在把最新的技术与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下游企业中,AMD采取的更为开放的新政策也吸引了更多的伙伴,产业的天平正在改变。
不过此时的AMD尚处于与ATI的整合阶段,企业正在为今后的蜕变积聚力量。一旦AMD完成调整,腾出资金在中国抢先设立晶圆厂,那对于英特尔将是改变历史性的打击。而且供求紧张的AMD也正在寻找地点建设下一个晶圆厂,分析机构也普遍认为亚太将是AMD下一个CPU的诞生地。
此时半导体市场的火药味已经非常浓重,每一家企业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重压下的英特尔也必须走出历史性的一步。作为少数几家“看得长远”的企业,英特尔从不会落在产业的后面。
尽管英特尔只表示,大连晶圆厂将生产芯片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不会不让处理器打上madeinchina标识。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英特尔以前从未建立过专门生产芯片组的工厂,也没有建立过采用非先进技术的新生产线。公司通常在将主力的微处理器芯片移到新的生产线上后,用旧的生产线生产芯片组。英特尔也同样不想让中国成为例外。
冲破技术封锁 英特尔用市场规律说服华盛顿
25亿美元(如果计算其他配套的指出还会更多)的巨额投资,如果仅仅用来生产台积电、台联电同样可以完成供货的芯片组,显然是不符合产业的道理。“英特尔希望在这里生产我们想生产的。”欧德宁的一句独白道出了英特尔的野心。只是美国对于高新技术的出口限制似乎是任何一家美国公司都不能跨越的高墙。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英特尔方面并未就此次投资建厂做更多细节上的说明,尽管在昨天签约仪式后的记者问答时间,有大量关于细节问题的提问,但英特尔CEO欧德宁均采取回避的原则,一些问题则直接绕行。
作为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晶圆厂,大连晶圆厂对于产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在此之前,英特尔只在美国、爱尔兰、以色列设有晶圆厂。而把科技含量极高的工厂设在发展中国家,对于英特尔确实是一个挑战。但为了得到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中国的青睐,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英特尔还是大胆的走出这一步。而在2005年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也是通过“X86”计划赢得政府的好感。
当然这仅仅是英特尔此次投资的一个方面。决定权还是在于市场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市场IT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量急剧攀升,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也出现了像联想这样的国际PC企业。同时在台湾地区,蓬勃发展的代工业让该省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硅谷的第二大IT核心地带。此时的中国境内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上下游制造环境。而像大连、香港这样远近闻名的海港也让中国实现了对于整个亚太的辐射。
从商业的角度上看,在中国建厂将会为英特尔节省大量的成本。这种成本的计算并不体现在所谓的劳动力成本方面,因为在亚太,诸如越南、缅甸等国家其人工成本比起中国会更加低廉。而且在过去的数年年中,中国政府也正在寻求经济增长的转型,寻求高附加值的产品。对于以往只是在中国设置厂房、单纯地利用这里低廉的人力资本获利的企业,政府并不欢迎。
对于英特尔,中国的成本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和爱尔兰、美国、以色列的对比上,而且在中国,英特尔可以得到越南等国难以提供的更高素质员工,在中国工人技能和素养却并不逊色于欧美。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PC有1/3销售在亚太,生产量更是超过市场的80%。如此重要的核心地带,目前却没有一家真正核心晶圆工厂,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掌控PC产业链的英特尔这正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尽管投资一座新工厂需要30-40亿美元,但从长远的布局,以及对于今后市场的统治角度看,英特尔的投入不仅是物超所值,也势在必行。此举可以更好的让英特尔整合以大中华区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密切与合作伙伴的联系。”而且英特尔最新的技术产品也无需再像以往全部从北美和欧洲运抵亚太,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技术用于终端产品的时间。
原来的世界工厂已经改变,越来越多的关键零部件已经在这里出产。在深圳、苏州、昆山大量的制造企业正在将源源不断的将台式机、笔记本向全球发货。而且企业再不是以往不闻不问的代工,他们已经掌握到核心设计与制造工艺。他们正在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有着更多更深的整合。而处理器正是整个制造器业的核心和皇冠,也是亚太圈落唯一空缺的环节。在此时选择进入,英特尔也无需再要对产业的发展予以更多的扶持,付出更大的精力。
政策的限制,往往在企业的发展面前形成变通。同时分析业内人士指出,在英特尔与中国政府签约的那一刻,美国政府对于英特尔的约束力在一定意义上就已经宣告结束。中国有句俗语——“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另外还有一句成语也比较适合讲在此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