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不丹首都廷布的周日市场上,当地农妇正在销售蔬菜。
本报记者 吴迎春摄
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不丹王国,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
作为一山之隔的近邻,不丹与中国迄今虽未建交,但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不久前,本报记者组辗转来到这个层峦叠嶂、冰峰林立、河谷密布、植被茂盛、享有“香格里拉”美称且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国度,短短几天的访问,使我们对“高山王国”不丹同中国悠久的历史交往和日益密切的现实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一大早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坐不丹航空公司的“KB—207”航班,经停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抵不丹西部重镇帕罗宗时,已近中午。在镇中心的索纳姆·特罗菲尔饭店,陪同普尔巴为我们接风洗尘,他点了烤猪肉、炸土豆、蔬菜和主食,并特意提示:“这是典型的不丹饭菜。”我们品尝后觉得味道很像中餐,炒饭里放有鸡蛋和青豆,类似“扬州炒饭”;蒸饺包的是猪肉白菜馅,味道鲜美可口。此后每到一地,我们吃的都是这种不丹餐。普尔巴告诉我们,不丹的许多蔬菜,连叫法都同中国一样,如“萝卜”、“白菜”等等。普尔巴用不丹语“宗卡”报出这些菜名,我们倍感亲切。
不丹人的祖先是远古时期从邻近国家迁徙而来。据典籍记载,不丹的土著是库池部落。公元7世纪起,不丹曾为吐蕃王朝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大约在公元17世纪以后,缅甸人、尼泊尔人和印度人相继来到不丹。经过长期的生活演变和融合同化,现在不丹的主要民族是不丹族和尼泊尔族。不丹人与中国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信仰、文化与藏族同根同源,风俗习惯与藏族接近,语言文字以藏文为基础,历法也是在藏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藏的拉萨目前仍是不丹人民心中的圣地。不丹别称“雷龙之国”,被认为是“龙的故乡”。走在不丹首都廷布街头,以龙命名的店铺、宾馆以及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随处可见。不丹人说,不丹“神龙”同中国“巨龙”一样,是圣洁、威严与维护和平的象征。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丹人也认同“鼠、牛、虎、兔……”12生肖。不胜枚举的相似和接近事例,是中不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见证,也是我们同不丹政要、新闻界同行乃至山野村夫津津乐道的不尽话题。
不丹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普通百姓对喜马拉雅山北麓中国的事情很感兴趣,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英文节目在不丹有一定收视率,球星姚明和香港武打影星也有较高知名度。许多不丹人还通过上网关注中国,特别是去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在当地影响不小,似乎缩短了廷布和北京之间的距离。普尔巴就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不丹没有铁路,我希望去中国看看,并从拉萨乘火车前往北京。”
不丹政府对发展不中两国关系持积极态度。内政与文化大臣吉格梅·廷里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不中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进行了18轮,取得长足进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观点,合作非常密切,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相互支持。最让他感动的是,中国虽是一个大国,但历来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尊重不丹的民族独立和主权。廷里曾先后6次访华,他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机遇。廷里说,不丹希望加强同中国在宗教、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他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丹肯定要派代表团参加。
长期以来,不丹与中国有着传统的边境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不丹的严格控制,双边官方贸易极少,但民间贸易从未中断。目前,中不两国的贸易额不大,具有增长潜力。在廷布市中心的商店里,虽然绝大多数商品来自印度,但我们也看到有不少中国商品。如在几家电器商店,货柜上陈列有产自中国的笔式移动储存盘。在一家名为“彭朱”的百货店中,我们看到有浙江宁波生产的电热器等。据店员说,该店70%的炊具及小家电产品来自中国,中国商品价廉物美,销路不错,很有竞争力。
现在,中不两国人员往来还要绕道第三国,尚存诸多不便。不丹官员对此也有同感,他们表示相信,这个问题迟早会得到妥善解决,因为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不中世代延绵不绝的友好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殷切愿望。不丹唯一的全国性报纸《昆色尔报》常务副主编泽林说,“中印去年重新开放了边境通道乃堆拉山口,该山口离廷布只有5小时汽车路程,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我最大的心愿是,有朝一日能自己驾车从不丹直接进入中国,遍游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