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正为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紧张地忙碌着,但南开大学物理学院03级应届本科毕业生满伟江却显得很轻松。去年底,他已被中科院半导体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
满伟江告诉记者,学业成绩好只是让自己获得了免试推荐资格,最终能在同其他名牌大学多位具有免推资格同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靠的是课外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创新学分:
把科研当作一门课来上
南开,是一所自诞生之日就把创新精神融入校训的著名学府。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现任校长饶子和说,南开大学创始校长张伯苓先生手订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镌刻在百年南开的历史画卷里,奔腾在与时俱进的时代征程中。
对于南开大学金融系三年级学生周永康来说,2006年是收获的一年。去年,他获得了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而最让他惊喜的,莫过于学校奖励他的1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是南开大学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符合21世纪竞争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去年底,南开大学首次进行“本科生科研创新奖励学分”评选,周永康等60名在课外科研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成为这项制度的首批受益者。
同样获得了1个“创新学分”的物理学院03级本科生李彦波对学校新推出的这项政策拍手称快。他说,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科研课题当作一门课来上,不用再选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凑足学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题当中。
百项工程:
校园里闪烁创新的火花
如果说“创新学分”是树枝,科研成果是一朵朵鲜花,那么“百项工程”就是树干。南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立松说,2002年10月,南开大学制定了《本科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并启动一年一度的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以鼓励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
本月12日,南开大学教务处发出通知,正式启动第五届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记者注意到,通知特别要求项目要有一定前沿性及创新性,并具有实际应用性;项目主持人一般为二、三年级本科生,也鼓励四年级本科生以参加人身份参与项目;项目研究周期为4月—11月,学校将于9月初对各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核拨二期经费。
据介绍,几年来,南开大学本科学生参加“百项工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2003年,首届申报125项,立项77项;去年,第四届申报达360项,立项249项,参加项目研究的学生从首届的230人增加到994人。到2006年,总共立项的项目644项,参加研究的学生总数达2500人。
“除了学校的资助项目,还有不少院系设立了院级资助项目。”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志成说,学校每年为“百项工程”提供的专项经费达10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堂外,让同学们体会到研究式学习的乐趣。
开放实验:
给学生一把创新的钥匙
2004年9月落成的南开大学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东门内,是一座设计独特,集教学、实验于一体的宏大建筑,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各类实验室84间。在实验教学区,化学、生物、物理、电工电子4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实验室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说,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学校耗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这座在国内堪称一流的教学实验楼。
3月22日晚10点半左右,记者路过综合实验楼时,看到大楼内很多窗户还亮着灯光。在B座402微生物开放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04级的汪琛玮和王文龙两位同学还在忙碌着。他们告诉记者,几乎每晚10点下了晚自习后,他们都会来到这个实验室做实验,通常做到12点大楼关门为止。微生物实验指导老师刘淑敏很支持,专门给他俩配了一把实验室的钥匙。他俩去年承担的第四届“百项工程”学生科研项目《人民币表面微生物的鉴定及其消毒》已初步完成。
汪琛玮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用学校提供的2600元科研经费,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制作了一台“人民币微生物家用消毒仪”样机,消毒效果不错。下一步,他们还要改进外观和尾气(臭氧)排放,设计一个装置把箱内的尾气(臭氧)抽出来,连到鱼缸里,这样就能杀灭水中的细菌了。
“本科科研并不是让同学们都去承担大项目,而是希望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一种自主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的一席话,道出了涌动在南开园里的学生创新热潮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