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伤心欲绝
母亲展示遗书
昨日记者经过走访发现,青少年追星需正确引导
学习偶像积极面 本报倡言健康追星
影星、歌星、球星等永远都是追星大军不知疲倦追捧的对象。昨日,记者经过走访发现,中学生仍然是追星大军中的主力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星的方式逐渐在发生变化。
中学生:近九成有偶像
3月28日,记者走进了两所小学、四所中学和两所大学进行追星调查。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小学生的“追星”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而且只有少数高年级的学生心中有自己喜欢的明星;而在记者调查的40名中学生中,有34名坦言自己有偶像,并明确表示,偶像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喜欢李宇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她那样的明星。”上初一的昵昵带着一丝羞涩和憧憬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她的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偶像,不许别人对偶像有任何负面的评价。
大学生:多数追星很克制
调查中,许多中学生认为没有条件去花大价钱追星,并且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追星持反对意见,因此,他们平时追星的消费最多也超不过50元,而且这些钱大多花在购买明星的专辑和印有偶像照片的小挂件上。大多数中学生对明星的崇拜表现在模仿发型、穿着,并且收集明星的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恋爱情史等一切资料。据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把明星当成偶像疯狂追星的寥寥无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中,个人的理想、修养、目标、个性都已形成,他们需要演绎的是自己的精彩生活。
家长:学习偶像积极的一面
在调查中,很多家长都承认孩子有追星的现象。家住城关区的王女士的女儿今年23岁,目前已经是大二的学生,她从小就喜欢莫文蔚,常购买有关莫文蔚的一些贴画、碟片。王女士起初担心这会影响到女儿学习,就和女儿谈心,希望能学习莫文蔚积极向上的一面,最终女儿还是把心思放到学习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王女士认为,青少年追星现象很普遍,但只要好好引导,还是可以把其变为动力。刘先生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他认为,目前孩子追的“星”大多是在媒体上曝光率极高的一些影视明星,但很多孩子并不关心偶像的奋斗历程,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盲目追星持反对态度。
社会学家:追星有度属正常
社会学专家杨眉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青少年的追星可能更多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的内心和向往以及追求个性的特点和需求正好可以通过他的偶像展示出来,不仅以“星”的光鲜外形为模仿对象,甚至以追求“星”理想的人格品质为目标。青少年终日忙碌于繁重而枯燥的学习,通过追“星”将其从学习生活中的郁闷、烦躁宣泄出来,追求更符合自身定位的沟通和交流。
另有专家认为,青少年追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追星有度,所追的“星”自然而然会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样,从而将追星的热情转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心理学家:积极引导追星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何慧丽指出,一些青少年崇拜偶像到了盲目和疯狂的地步,这是一种“心理缺陷”,原因是这些孩子在现实世界缺少朋友,与父母的关系也不亲密。因此,解决青少年盲目追星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引导。
针对青少年的“追星”现象,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孙万仓教授认为,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引导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追星”显示了对成功的向往,如果注意培育一种多元化的学校文化,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良性互动,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发展他们的特长及搭建成功舞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那么“追星”可以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借以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张鹏翔 沈丽莉
实习生 叶修武
- 新闻链接
面对孩子追星千余家长零支持
2006年3月27、28日本报在对1000名中学生展开追星调查的同时,联合星迷网对家长展开了调查,截至3月28日晚8时,参加家长问卷调查的1132名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在回答“孩子追星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时,被调查的家长中无一人选择“支持”。此次问卷中持反对追星态度的占55%,也有30%的家长采用“默许”的态度。在“追星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积极作用”这一答案同样无人选择,而选择“容易误导孩子”的高达近80%。在调查中家长就“孩子喜欢就满足他意愿”的观点持不同意见,83%的家长觉得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家长都会满足他们。仅有17%的家长表示不同意这个观点。
本报记者 张馨玉 整理
追星悲剧屡次上演
记者从互联网上查询得知,近年来因追星而引发的悲剧频频发生:2003年,大连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这位少女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喜欢弹奏电子琴。
2002年,浙江温州一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2006年,在“超女”长沙赛区10进7比赛的晚上,江西某高校内两学生因支持不同的“超女”发生争执,致使一学生持西瓜刀向另一学生猛砍……
本报记者 张鹏翔 整理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