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新农村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讯记者田远进 通讯员唐建新谢裕壁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水稻还有奔头吗?素有“桂北粮仓”之称的我市,是否还能粮食满仓?全州、灵川、临桂、永福、灌阳等水稻种植大县是否还能稻浪翻滚?优质粮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否会落空?
一本难以让人轻松的种植账
3月21日,记者来到了水稻种植大县全州,走进了才湾镇白石村委宾家自然村村民唐小明的家。
“现在水稻种植已开始自然调整,很多人外出打工,家里的田或租给别人种或送给别人种,就是种也是由家里的老人、小孩和妇女在种,种出的稻子供自己吃,或有少许出售,我们村壮的男劳力很少有在家种水稻的,要么就种得多,种几亩肯定是赚不到钱,弄不好还要亏本。我家里有老人,没有办法外出打工,今年租了70亩田来种,希望能有一定的收获。”
唐小明便掐指给记者算起了一般种植水稻的成本,耕田机、收割机、插秧机、自动喷雾、抽水机等农用机械,一般种自己责任田的人不会买全,要用时只能去租,大约每亩一季共需60元,其他成本每亩一季肥料120元、农药30元、谷种20元、水费15元、请人工260元等,每亩一季共需费用500元左右。一季每亩可产稻谷450公斤,收入700元左右,加上“两免”和良种补贴、生资综合补贴的减支增收约80元,去除成本,剩余的就只有200多元,遇到年成不好,造成减产可能就会亏本。
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
水稻种植真的就没有搞头了,其实不然。
来到龙水镇桥渡村,见到种植220亩水稻的“全国种粮大户”谢合良时,我们便感到了现代农业种植的魅力。谢合良说:“现在种田都是科技种田,如果不运用新科技,种田哪还有什么搞头。”
“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可谓水稻种植的革命,改变了几千百年的种植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插秧面朝泥水背朝天,腰子一弯个把月,累死累活、恶梦般的苦日子。”他很感慨:“我种220亩田,家里4个主要劳动力加上小孩、老人帮忙,用免耕抛秧,一天可抛栽15亩水稻,220亩田不到半个月就全部抛完了。收割时两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也用不了10天,‘双抢’根本不用忙,收割的稻谷也不用晒,由烘干机完成,既省力又方便。”
县农业局的同志说:“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是集免耕、抛秧、除草、节水、秸秆(稻草)还田于一体的节本增效新型技术,是一种与传统耕作完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法,该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粮食作物十大主推技术之一。全州全面推广免耕抛秧栽培技术也不过2至3年时间。现在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种植20亩以上的人家,几乎都采用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有的乡镇免耕抛秧栽面积达到了90%。”
全市免耕抛秧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从2001年开始引进,通过2003年、2004年的大力示范,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2005年为101.03万亩,去年达为168.58万亩,农业局的同志说,今年的免耕抛秧栽培技术使用面积肯定会进一步扩大。
现在的水稻种植新技术可谓层出不穷。“三避”技术、免耕生态种植、无公害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运用。去年在县农业部门指导下,谢合良大胆采用全新的水稻种植技术,运用“稻-灯-鱼”生态种植新模式种植水稻。谢合良说:“我采用那个诱虫灯,就是无公害杀虫,这样可以比平时减少一到两次用药,一般情况下每季需要用药杀虫三到四次,用这个一到两次就可以了,诱虫灯还可为禾花鱼提供饵料,粗略地算了一下,每季每亩平均节省劳力、节约化肥成本、增收粮食等节支增收可达230元左右。种植220亩水稻节支增收就达5万元。
以工业理念种水稻闯出新路子
以工业的理念抓水稻生产,围绕企业抓优质水稻基地,逐步形成产业化,这是全市各水稻种植大县的主要做法。我们还说谢合良,他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新路子,与桂林市一家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成为这家公司优质稻的生产基地。谢合良根据市场和公司的需要,种植糯谷和优质稻谷,并在田里养殖禾花鱼。去年,谢合良收获优质稻谷90吨、禾花鱼3000公斤。卖给粮油食品公司78吨稻谷,加上禾花鱼的收入,全年收入近22万元。
享受产业种植水稻带来实惠的又何止谢合良,凤凰乡麻市村与一公司合作,按现代水稻种植要求,连片种植优质生态水稻,产量达9000吨,以每100公斤170元的价格全部卖给公司,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咸水乡鲁塘、白竹等村,与一家公司合作,连片种植2000亩的优质生态水稻,也以每100公斤170元的价格全部卖给公司,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产业化种植水稻,目前在全市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去年,全市产1000亩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就达220多个,面积近50万亩。同时,在临桂、全州、平乐、荔浦等县建立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面积10353亩,生产种子1906吨。桂林力源公司、桂林绿禾公司、灵川金源公司、广西绿园公司、桂林农乐公司等主要龙头企业,在全州、平乐、临桂、永福等县投资建设优质稻专供基地达20余万亩,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种植户得到了很好的实惠。
正是由于水稻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和新品种的运用,“桂北粮仓”始终稻浪翻滚。去年,全州县种植优质稻77.48万亩、产量33.1万吨,临桂县种植优质稻55.28万亩、产量20.45万吨,灵川县种植优质稻39.47万亩、产量15.2万吨,全市优质稻种植达376.97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9%,产量达151.93万吨。无论是优质稻种植面积还是产量,近三年来都在递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桂北粮仓”。
记者点评:新技术让“桂北粮仓”更充盈
农村水稻种植正进行着自然调整,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而把自己的责任田或租给别人,或送给亲戚朋友种,让部分稻田逐步集中到一些种植大户的手中,这为发展现代水稻种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而近年来,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对粮食种植给予了大力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引进水稻新种植技术,进行示范指导,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水稻种植,使水稻种植在“轻轻松松”中获得好的收成。同时,大量引进优质稻和超级稻,这仅改善稻谷的品质,更提高了水稻的产量,采取产业化生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更促进了现代水稻种植的稳步发展,“桂北粮仓”也就越发变得充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