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曹燮文/图
昔日作为更鼓了望用的威远楼,历经千余年历史变迁,曾数易位置,从昔日的古城了望台和更鼓楼,演变成现在的联结海内外的文化窗口。
昨天上午,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告诉记者,威远楼相传为五代时期王审知所创建。泉州刺史席相曾加以扩建,并请泉州著名文学家欧阳詹作《北楼记》。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泉州太守王十朋又重修,并撰《重修北楼记》。王十朋将北楼与武昌南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名楼”。因它位于刺桐古城的北边,当时称为“北楼”。当时作为谯楼,即望楼,有一定的军事意义。为当时刺桐古城北边的最高建筑。元代重修谯楼时,命名为“威远楼”。在晋江县志里有如下文字记载:“威远楼在双门前北……元朝至正元年(1349年)更名为威远楼,为当时郡主孙文英重修。”清末民国初,谯楼又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北洋军阀孔昭同驻镇泉州时重修谯楼,当时是作为登高望远的城楼,后又作为治安巡逻和报时用的“更鼓楼”。
林少川介绍,以往威远楼每天傍晚6时放炮,称“放头枪”,晚上10时放“二枪”,第二天早上放一枪为“开路枪”,以表示时间,因而也叫更鼓楼。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编写小组成员、泉州文库办杨清江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威远楼二楼曾被开辟为泉州历史名人馆。馆内不仅有李贽、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图片文字资料,还配有相应的名人雕塑,以教育后人。1958年,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古泉州城谯楼,并组成以吴老先生为首之小组,着手考证建楼史实,起草《重修谯楼记》。
谯楼全面进行重修,楼上辟为“泉州历史人物陈列馆”。1966年,“文革”开始,谯楼因作为“泉州人物展览馆”以宣传“四旧”的罪名遭查封,后又成为武斗点。1967年夏,红卫兵“泉红革”组织总部占据此楼,其对立派“泉战总”架云梯攻楼,谯楼受损严重。其中一姓宋的泉州一中学生在架云梯往上攀时,被对方从云梯上推下摔死。1968年下半年,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谯楼被拆毁并夷为平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有识之士提倡重建威远楼,华侨纷纷捐资,城楼于1989年建成。至此,有1200余年历史的谯楼,历经巨变,得以重建。重建后的谯楼,比原址后退、增高,更显得挺拔、雄伟。现已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纽带,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的艺术家在威远楼搞各种艺术作品展。
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骆沙舟告诉记者,那张威远楼的老照片是馆藏老照片,只知是上世纪50年代拍的,至于拍摄者、提供者自己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