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战士报合作深入宣传韩素云先进群体获江泽民称赞
赵仲炜
从“追踪一首战地诗”到“西沙行”联合采访,从“重走长征路”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报道,从“好军嫂韩素云”到“98抗洪大决战”的宣传……20年来,本报与《战士报》多次在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中携手并肩,共同推出了一批批精彩报道,唱响了主旋律,影响了几代读者。
回眸20年,《羊城晚报》与《战士报》紧密合作,携手共进,有效地开拓了军地媒体宣传合作的路子,使两报成为军地之间、军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的纽带和桥梁。
愿军地报纸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有效形式更加发扬光大,愿《羊城晚报》与《战士报》携手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1995年1月26日晚,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切会见了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
时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向江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了《羊城晚报》率先发现,并连续报道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的情况。江总书记听后称赞道: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在随后的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韩素云先进群体的事迹,号召全社会向先进群体学习,形成人人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说起好军嫂韩素云的报道,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1993年12月下旬,一篇报道广西边防军人倪效武的妻子韩素云先进事迹的稿件,引起了当时本报政法部“社会广场”专版编辑李直的注意,他被韩素云含辛茹苦支持丈夫卫国戍边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同时也为她身患股骨头缺血坏死顽症深感不安。很快,一篇题为《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的感人通讯,在本报“社会广场”版的头条位置刊发出来。
稿件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1月18日,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无偿把韩素云接来广州治病,广州市妇联在短短几日内筹款数万元,及时送到韩素云手中……
1994年3月30日,本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记者黄常开采写的《爱心无价》长篇通讯。这篇稿件,记述了广州各界为军嫂献爱心的故事,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许多人是在《羊城晚报》这篇通讯的感染下,自发赶到医院去看望韩素云,送上自己的爱心。
为全面报道好这个先进群体,报社领导意识到:韩素云既普通又不平凡,其身上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有困难的时刻,千百个普通人伸出了友爱之手,为军嫂夫妇献上一颗颗滚烫的爱心。这体现一种既包涵传统美德,又具有新型人际关系的新时代风貌。为此,报社决定派出记者西出八桂、东赴齐鲁进行深入采访。
在《战士报》的积极协助下,我与《战士报》记者吴志帆联合,千里奔赴广西边防前线。在十多天的联合采访期间,我们辗转在广西边境的凭祥、宁明、龙州等地,曾经和倪效武一起生活和战斗过的官兵,向记者诉说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倪效武、韩素云夫妇的故事。当中,折射出一个普通边防军人及军人家属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祖国赤诚无私的爱。另一路记者樊克宁不远千里踏上了鲁西南大平原,来到韩素云居住的村庄里,听到了许多倪效武、韩素云动人的故事。
1994年4月15日,本报在一版推出“普通人:两个和千百个”专栏,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长篇通讯《滔滔珠水复潮生,载不动,许多情》,详细报道了广州市妇联和社会各界筹款为韩素云治病的感人故事。4月16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岂因位卑忘忧国,拼将微力独持家》的长篇通讯,详细叙述了韩素云含辛茹苦挑起全家重担的催人泪下的故事。4月18日,再次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由本报记者和《战士报》记者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效武诚效国,志高品亦高》,介绍了韩素云丈夫倪效武精诚报国的事迹。
从1993年12月31日到1994年9月19日,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羊城晚报》共发表有关韩素云的消息、通讯、言论、图片52篇(幅),文字3万多字,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随后,本报和《战士报》的记者又联合跟踪报道了韩素云病愈回到广西边防等后续新闻。军地媒体的连续深入报道,韩素云先进群体成为了享誉全国、全军的典型。
1995年,江泽民亲切接见报道韩素云事迹的本报记者樊克宁
两报记者足迹
在法卡山
在长征路上
在抗洪现场
在西沙群岛
在九一八纪念碑前
(欧志彬/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