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06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结果揭晓,一名来自天通苑的残疾居民楼必成等10人成为第三届“北京十大志愿者”称号获得者。
侧着一条腿,双手用力抓紧车门的把手从座位上起身,弯着腰挪下车后,这个总戴着志愿者红色帽子的年轻人一拐一拐地走了过来——他就是2006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天通苑社区名人“大红鹰”,而他的真实姓名,在社区倒很少被人知晓。
今年34岁的“大红鹰”从2002年发生车祸后,2003年开始“维权”,成为社区名人。随后,大红鹰从关注社区与寄居老人开始,并倡导社区志愿者与家人共同参与的居家养老的活动。
“在社区里维权,不能和物业成为‘敌人’,需要与其沟通,争取能够对业主有利的条件。”大红鹰总结自己的多年志愿者经验说,除了维权外,社区里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事情。“这是其他社区维权中可以参考的。”
2006年,大红鹰发起并成立了天通苑志愿者协会。2005、2006年度期间他组织了社区民间大型文艺晚会天通苑《超级邻声》歌唱大赛、天通苑IT联盟等活动。
在大红鹰的事迹中,他为解决社区就业问题,组织数十位专业志愿者起草了调研报告作为群众提案提交给市政协。同时,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组织为见义勇为而受伤的任颜捐款、为社区遭受火灾的邻居家庭重建行动,并为社区残障孩子提供就业帮助等活动。
“最大的行动就是组织天通苑地铁5号线‘加站行动’,”大红鹰说,他和其他组织者共同发起,并征集万人签名,最终缓解了十几万人的出行问题。
“一直没做好的就是如何解决社区问题,生活时间总量太少,交通总量集中,就近就业等难题,希望有一天能够引起市领导从根子上重视。”大红鹰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新闻链接外籍教授首次入选
本报讯(记者杜新达)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北京各个街道、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了,他连续6年致力于北京街头英语标牌改进,在他的建议下,曾经的“W.C”被改成了国际通用的“toilet”;博物馆馆展中经常出现的thefirst year ofQianlong Reign(乾隆元年)被改成了能让老外明白的A.D.1735(公元1735年);为市政府英文网站工作他也不收取任何报酬……他就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杜大卫(DavidTool)教授。在昨晚举行的“2006北京十大志愿者颁奖典礼”上,杜大卫成为“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举办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外籍志愿者。
与杜大卫同时获得“2006北京十大志愿者”的是:多年坚持为边远贫困地区群众进行义诊医疗服务的眼科医生韩崧;多年参与儿童陪护和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并参加第15届多哈亚运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清华大学学生梁苏会;长期坚持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心灵沟通的首都经贸大学学生王丽丽;倡导并参与成立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组织、担任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的解放军副师级离休干部王遐方;关注盲人残障人士,长期为盲人讲电影,致力于残疾人能力培训的志愿者王伟力;长期志愿从事“维权助残”法律服务工作的律师卢子明;虽患多种疾病却长年为贫困家庭学生捐款的76岁高龄老人张振华;身残志坚,服务社区的残疾人志愿者楼必成;十几年如一日开展法律法规、文明礼仪、公民道德、青少年自我保护宣传的老人孟祥贤。
据活动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已举办了三届,本届评选活动共有33万人参与了网络投票。另外,记者了解到,截至3月27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总数已达41.8万余人,其中北京地区报名总人数达28万人,京外省区市报名总人数达13.7万人。港澳台侨及海外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已于昨天启动,城市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也将于今年6月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