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评天价香烟
本报视点版3月23日和28日推出的记者对武汉天价香烟的调查以及武烟人士和纪检人员的回应两篇报道,掀起了舆论围绕反腐与浪费问题的大讨论。七十余家网络媒体、二十余家报纸专为此事开辟专题或配发评论。
《南通日报》:
天价香烟仅仅是腐败的一种“时尚道具”,而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有反腐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了,勤俭节约真正成为社会风尚,天价香烟等奢侈品才会自然“失宠”。
《兰州晚报》:
企业虽然生产了这种被一些人当作“糖衣炮弹”天价烟,但只要生产是合法的,我们无权指责。而对于那些心安理得的享用者,倒需要有关部门给他们装个“过滤嘴”。
《海南日报》: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厂家、商家都不是傻子,香烟背后的故事,恐怕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河北青年报》:
要想遏制天价烟愈演愈烈的势头,单从市场本身下功夫,就奢侈浪费抓奢侈浪费不够,而要找准根源,抓住反腐倡廉不放。
《扬子晚报》:
当监管部门抱怨腐败行为太隐蔽不易查处时,怎能放弃这么好的“卧底”机会?循着一条天价烟的“足迹”,就有可能寻出有价值的线索,有此“捷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
《中国经济时报》:“
天价烟保护干部”这样的信口雌黄连3岁小孩都骗不了,但话中潜在的“实质”需要引起警惕———这些话是对常识、对良知、对正义、对道德、对法治的挑衅,其本质上是特权对社会常态的挑衅。
《中国青年报》:
假如能在党风廉政建设规定中增加“禁收天价烟酒”这一条,既是真正保护干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的送礼负担。
《齐鲁晚报》:“
天价香烟保护干部”挑衅的是反腐败的现状。目前,我国法律存在一些漏洞,让行贿和受贿者钻起空子。这提醒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海峡都市报》:
天价烟只不过是在抬升着行贿的水平,使贪者胃口越来越大。而“送点烟没什么问题”,也必然让借送礼为名行受贿之实的潜规则变为显规则。
《新京报》:
我国刑法、公务员法以及各种党内条例,虽都有官员受贿的规定,但是,对犯罪标的界定仍过于宽泛,对礼品、红包等灰色地带既没有明确的定性,也没有细化的定量。
人民网:
我也是公务员,参加工作30多年,月工资也刚过2000元,只够买3盒半天价烟。如果真的买了这种烟,我的日子还怎么过?
武汉个别公务员,工资可能比我高一些,但我猜想,最多也超不过6000元。即便他们真的每个月都能开6000元,也不至于都拿出来买10包烟吧?
人民网:
在一些公务员比较廉洁的国家,当公务员的个人消费行为出现异常时,就会接受监管部门的问讯。如果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公务员将面临严厉惩处,所以国外的公务员大都提“礼”色变。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中国网
:《新华词典》对公仆的解释是:为公众办事的人。权力来自人民,就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不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只顾自己的享受和快乐,肯定会遭受人民的唾弃。
荆楚网
:天价烟及类似的奢侈消费品,都是公务员应当主动避嫌的。只要不涉及贪污受贿,自己的钱爱咋花咋花,这个标准只适用于普通人,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公务员的行为标准。
北方网
:过分苛责生产商是不公平的。正是由于市场存在这种需要,烟草公司才会“识时务”地推出天价烟,而市场的反应也反证了生产商营销策略的合理性。
新华网
:天价香烟畅销或许不值得惊奇,如果富商们花自己的合法收入买烟抽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却要警惕天价香烟背后隐藏的腐败现象。如何去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