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
一个女性对一个男人产生痴迷,这是杨丽娟情迷刘德华的最原始表述。通常情况下,这种痴迷即使不被接受,也会令被痴迷者或多或少产生一点虚荣心。但在刘德华,相信他不会有任何幸福感,也许,他的心里甚至会闪过像杨父那样跳海自尽的念头———当然,只是闪过而已。
因为这个女子太“咄咄迫星”了!
有论者高屋建瓴,谓这个时代价值观混乱、信仰危机严重、精神家园荒芜,以至于陷入明星崇拜的悲剧等,此类宏大叙述知微见著,不可谓不深刻;但在我个人而言,更愿意把“追星十三年,父命丧黄泉”看成仅仅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不具备作为“共性”加以讨论的前提。疯狂的女儿、偏执的父母,这一家三口千里迢迢奔赴香港,上演了一出闹剧。闹剧本来只是供人喷饭一笑而已,但这一闹剧却由于血腥的结局而让人瞠目结舌。对这个负债累累的三口之家,对刚刚经历了丧亲之痛的杨氏母女,这样说似乎显得冷血,缺乏同情心,但倘若事实便是如此,廉价的同情毫无价值,并不能改变什么。
如果说同情,我倒觉得刘德华更应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同情,因为他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刘德华的人品如何、艺德如何,都可以暂且不论。在另一个场景中,他对粉丝也许是真诚的,也许是虚伪的,他的心也许是柔软的,也许是坚硬的,都有可能;但在杨丽娟这一个具体个案中,刘德华是真正的受害者。杨女以一个不着边际的梦认定自己和刘德华有“感应”,从而展开了长达十三年的死缠烂打。他们通过传媒对刘德华发出了一系列指控,说刘德华冷血无情、逼死杨父。虽然,在理论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德华对这些指控可以付诸不理,但一想到一个陌生老汉跳海而死,居然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干系,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种美好的感受。
对这样一个已经进退失据的女子,刘德华坚持不和她单独会面,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谁知道她会做出什么骇人之举呢?最新的消息说,杨氏母女拒领老汉尸体,除非刘德华前去拜祭,并和杨女单独陪聊。
过份了,真的是过份了。记不得是哪位先哲说的,每一个个体都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负责。杨氏一家今天的极度贫困,是因了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如果说杨氏一家有什么值得令人同情之处,那不是她们流落街头的惨境,而是她们举动的离谱和答问时振振有词的平静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