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论
一个可叹的追星女儿,一个可怜的粉丝爸爸,很多人这样看待杨丽娟的追星和其父的跳海自尽。除了指责和批评,似乎很少能听到反思和批判的声音。因而,当人们将审视的眼光深入到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时,使这幕让人唏嘘不已的极端悲剧多少带上了普泛性的社会警示深意。
诚然,杨丽娟追星追到这个分上,已是不孝,杨勤冀做父亲做到这种程度,也是失职。但回过头来,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我们这些普通的看客又是以何种心态,参与并制造了这起事件呢?
杨丽娟的极端追星深渊,其父母的教育引导失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了他们在心理行为方面的偏差和障碍,然而,清醒的旁观者却抱着娱乐的心态,像看一幕戏剧一样,谈论着,表达着,愤愤然地表示不理解甚至不屑。可是恰恰在这些无聊的谈资中,看客们有意无意地被杨丽娟“绑架”了。
当下所谓的偶像、明星很容易俘获年轻人的心,继而取代曾经的英雄、当下的楷模,泛化为“粉丝”们的精神支撑;我们的社会又是个奉行精英教育的社会,所谓的差生很容易迷上偶像,陷于网瘾、药瘾,以消极的心态左右言行。某种意义上说,“星瘾”和网瘾、药瘾一样,不只是个人的神经精神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
明眼人都清楚,刘德华在杨丽娟的眼中已不是普通的偶像了,他已经异化为某种“神”,即便是刘德华如杨丽娟之父遗言所愿,见她一面,但异化的偶像根本拯救不了扭曲的灵魂。正如同戒了网瘾,若没有精神支撑,又会迷上药瘾或者其他各式各样的“瘾”一样。因而,拯救杨家母女,不是要满足其无止境的欲望,也不是以看客的心理听之任之,而当从社会的层面反思:到底是什么“绑架”了杨丽娟的病态追星心理,又是什么让杨丽娟反过来“绑架”了公众、媒体和社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希图以虚妄的精神超越它,往往会伤害了自己、伤害了社会。对于杨丽娟来说,“非理性的偏执和坚忍不拔,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那么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拉她一把,比任何嘲笑、同情、不理解都显得道德。毕竟杨丽娟是在病态追星,公众没理由充当病态看客。
闹剧已成了悲剧,杨丽娟或许有着心理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但“当心偶像异化、信仰缺失成为一场文化危机”的警示看起来更是一个大问题。
(李 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