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个月的手机费正在飞涨。”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安国玉抱怨说,现在永定镇的人都知道坝房子村来了个懂法律的“村官”——去年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周倍良。“其他村的干部只要遇到法律问题就打电话给我,说找小周听电话,结果手机费越来越高。
实际上,自2005年北京市启动“村村有大学生”计划以来,已有2016名像周倍良这样的应届大学生在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等职务。
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孙振宇昨天透露了2007年的报名情况,截至今年3月上旬,北京市已有1.6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应聘村干部,预计全年报名人数将超过两万人。
据统计,今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近20万人,由此推算,现在每10名大学毕业生就有1人希望当上“村官”。
吸引力来自好政策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报名应聘“村官”的学生有700多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10%。该校学生处负责人认为,其中一部分同学是想到农村去,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一部分同学认为从农大毕业到农村工作是专业对口;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就业压力大……但最主要的是政策吸引他们到农村去。
按照北京市人事局今年1月25日公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被聘为行政村村长或书记助理的本科生,前三年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000元、2500元、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个薪酬远高于去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发布的“北京本科毕业生平均1549元的起薪”。
此外,北京市人事局还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可以按有关规定办理北京市户口。
按照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计划,3年内,北京市将招聘8000名大学生走进村委会,以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不少大学生尚未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位置
值得关注的是,与毕业时的热忱相对照,2006年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在近一年的工作之后,有不少人尚未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位置。
“初到村里,人生地不熟,加上刚告别学校步入社会,对工作方式、方法无从知晓,种种困难一时间摆在了面前,头脑中总是浮现出大大小小的问号。”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现在在延庆县康庄镇许家营村任村支书助理的甄晶晶说。
这或许是每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对于这2000多名大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专业不对口,有些人甚至因此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现在担任房山区城关街道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杨东旭说,农村问题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自己刚到村里时,多数事情都插不上手,只能做些沏茶倒水、接待客人、打印文件之类的事情。“做着这样的事情,我感到比较茫然,不知道这些事情对自己成长能有多大的意义。”
同样不适应的还有村里的干部。第一次跟大学生合作,很多村干部根本不知道给这些大学生们安排什么工作,一些村干脆实行“放羊”政策,让这些大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大学生不管学文学理都干起了文秘。
实际上,农村并非没有大学生的用武之地。
学法律出身的周倍良刚到坝房子村的时候,正赶上村集体为一件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而烦恼。苦于没有对策,村里准备私了。周倍良在了解情况后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并且毛遂自荐担任诉讼代理人。结果,这个涉及金额100万元、牵涉3家企业的复杂案件在庭审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接着,周倍良趁热打铁,又在村子里办起了普法学习班,现在远近的乡亲都管他叫“不败的小周”。
不过,从最近一些高校组织的几次“村官”座谈会来看,像周倍良这样干得顺风顺水的却并不多。
前途是想得最多的问题
按照合约,大学生村干部必须在农村服务3年。3年后,他们将有4个发展方向:一是可以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有当村干部的经历可以照顾10分录取;二是报考公务员,同样会在分数上给予照顾;三是3年后如果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转岗;四是如果仍然想留在农村,考察合格后可以留任。
虽然北京市的政策非常明确,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担心前途问题。“在农村生活3年,视野、生活状态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都怕到时候再回到城市会不适应。”目前在房山区任职的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说,她承认自己当初报名当村干部是有功利目的。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抱有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在顺义区召开的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些村干部就谈到,通过近一年的工作,他们对农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年的计划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农村确实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年轻人在这里会大有作为。”北京市顺义区人事局局长董大明说,但是这只限于那些真正想在农村做一番事的人。“如果到了农村而不能专心在这里踏实地工作,3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最终必将一无所获。”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