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报价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判专家怒数药企10宗罪
“成本价才2元,报价100元!”“同一种药150ml报价16元,80ml的比16元还贵——当谁是傻子呢?”200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活动完成了第三轮面对面谈判,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邀请了多位谈判专家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自各大知名三甲医院药剂科的负责人、医生的砍价专家怒数药企考生10宗罪。
据统计,参加此次谈判的企业代表1500多人,议价品种中无限价的1339个药品品规都是从未在广东省销售过的“新药”,共347家企业的562个药品品规申请参加了第三轮的面对面谈判,入围252个,人机对话谈判入围286个,两次共入围538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574个,淘汰了227个。
超七成新药虚高报价
这轮被砍价的“新药”价格高烧现象尤为严重。专家统计,七成以上为虚高报价,属于离奇报价就有几十个,报价比实际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广东省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工作基本完成了药品选择工作,报名的43209个药品品规中,大部分名优产品已确认入围,共有27670个药品品规已入围。在昨日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努数药企10宗罪。专家认为有很多涉及到监管体制、执法力度,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对市场进行严厉整顿。
据记者了解,今年下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全国药品的生产批文进行重新审核,这将是整治混乱药品市场的一记重拳。
三甲医院5月用新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邝翠仪教授表示,入围药品确定后,医院将进入紧张的选药采购过程,估计到5月,市民有望在医院药房按新价格、新目录买药。邝翠仪教授称,中山一院往年采购的药品种类约为1700~1800种,基本都能在新目录中找到或者有替代药品。
罪1 抢救命钱不眨眼
有一家生产抗肿瘤药物中成药的企业,一瓶100ml装的产品报价498元,病人两次就能喝完,而这瓶药水的的有效成分只是北芪、大枫子、短参三味极其普通的药材炮制的。
罪2 为提药价乱改剂型
无限价的1339个药品品规都打着“新产品”旗号报名,专家发现,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新药只有35个。很多只是改了个剂型而已:片剂变胶囊、胶囊变片剂、片剂或胶囊变颗粒。改剂型后疗效有的会打折。
一厂家竟然开发出“板蓝根泡腾片”,专家连称:“板蓝根是我们老祖宗开发了几百年的经典药,通常都是提炼成膏剂,然后制成颗粒剂。泡腾片的板蓝根的含量能有多高?溶解度会有多少?到底是吃药还是吃糖?”
罪3 乱组合成“致病药”
有的药品推出“二合一”、“三合一”的新组合,治病药反而会成为“致病药”。如复方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或格列苯脲,前者为饭前服用,后者为饭后服用,两者并在一起,医生下医嘱时,不知如何告诉患者怎样服用。
罪4 淘汰产品重出江湖
一些淘汰老药换个瓶子就以“新药”自称报高价。如汉防已甲素、呋喃唑酮、硫酸巴龙等。
罪5 多加水价格翻跟斗
一家厂的一种洗剂弄出30ml、50ml、100ml、150ml四个规格,价格也跟着翻跟斗。
“50ml就是比30ml多了20ml的水,价钱就要多卖7.8元。这水、这瓶子可真是值钱。”“同一种药150ml报价16元,80ml的比16元还贵——当谁是傻子呢?”专家感慨。
罪6 两粒丸包了五六层
专家特意拿来一个药品样品,乍一看以为是个精品礼包,里三层外三层、大盒套小盒,层层拆包,从里面找到了两包5g的补肾丸,企业报价居然要42块一小包。
专家讽刺:“过节送礼送什么?我看就送这个很体面。”
罪7 乱报成本项目蒙专家
“药厂报上来的生产成本的水分要拧几把才拧得干,有的信口雌黄。”专家随手列举:有的药厂报价说一个纸箱要16元,而同样规格的纸箱别人3元就能买到;药品成本价本已涵盖了技术费用,还有厂家竟在每盒药品身上加上4元“科技开发费”。
罪8 中成药谎报原料含量
乱报原料含量的低级谎言,更是对专业人士的公然挑衅,这在中成药品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瓶有效成分仅3g复方洗涤剂,报价16.5元,其主要原料500g最多不超过20块,原料价仅要0.12元;一支2ml的清热解毒注射液,厂家自报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等九味原料都超过半斤,“按照他们这个配量,完全可以生产几十支正常注射液”;一粒0.45g的跌打药,竟称丹参用了1斤,“这让谁能相信?”
罪9 中间费用“发高烧”
一支软膏报价93元,生产成本仅要9元,企业称中间费用50元、管理费12元、财务费10元,最后被专家把药品价格压到了12元。
罪10 中药含量“蒙查查”
中药成分的质量标准是专家比较头疼的问题。基于中药、中成药的制药工艺特点,对药效只能定性无法定量,专家看配方知道药品用了田七、人参,但是用的是哪里的田七、几年生的田七、何时采摘的田七,都无从判断,无法比较各个药品之间的原料成本差别,更难以区别相近配方药品的药效,这种“蒙查查”让专家难以决断。
荒唐语录
专家:为什么要把价格定得如此离谱?
药企甲:就是要让你们砍得高兴。
药企乙:知道你们肯定要砍价,所以干脆报价的时候故意抬高。
药企丙:不知道,我只是个中学老师,昨天才被临时拉来的。
编辑点评 专家砍价,只是权宜之计
药价虚高隐藏的“罪恶”,早已是路人皆知,问题是药价审批时,为何对这些“罪行”如此宽容?时下的“专家砍价”,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砍价”取决于专家的知识、谈判技巧、企业的应对策略等等,带有某种博弈性质,而合理的价格应当取决于成本与市场要素。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估价机制,今天识破了N宗罪,明天还会冒出新的罪来;今天砍价降下多少“高烧”,明天还会重新升温。某进口乳腺癌特效药,报价22538.21元,专家也只能砍掉二毛钱。外资企业称它属研发新药,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高售价高利润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香港是没这么贵,但那里的市场环境不一样,你怎么好反驳它。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决定的,了解了药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它的价格就虚不到哪里去。这是药品成本机制最基础、最重要的数据。我们的专家可以搞清复杂的药品成分、药性、剂量,但对药品的成本价格未必就搞得清楚,砍价有时就失去“底气”。国内药企生产基本上是仿制,只能依靠改包装、改剂量等手段来拔高价格,而主管部门因为对成本价格蒙查查,对报批价格也就无从核实。这也是造成药价虚高的内在原因。
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调查28类西药和中成药的生产成本,虽然调查对象只占处方药的一部分,涉及时间也限于2005年,但总算是抓中了问题的要害。时报记者游曼妮 通讯员 陈广泰 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