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百善镇的镇中学、小学,前几年还是灰头土脸、“年过半百”的小平房,屋里的电灯不够亮堂,屋外的操场暴土扬烟。现在学校盖了新大楼,电脑教室、航模教室齐备,楼外的塑胶操场又大又干净,早中晚还有校车接送学生。“原来因为镇中学的条件不好,我老是跟爸妈说要进城读中学,不过现在可不这么想了。”正在百善镇中学读初二的李静美介绍说。
百善镇中小学里外换新颜,办学条件一次性达标,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更多的市民像李静美一样感受到了公共财政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在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间,北京地方财政收入累计达到4361.6亿元,年均增长超过了20%。同样也在这六年间,北京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支出也一路上扬,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达到4144.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3.4%。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跟着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9.2%,也就是说近九成的财政支出用到了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凸显了政府理财观念的变化,更加注重增民之利,解民之困,体现了为民理财。
财政资金助力办学条件达标在丰台区的丰台师范附小,经过一个假期的施工,学校从里到外都上了“层次”。三年级一班的路飏涤兴奋地拉着爸爸跑到学校看新鲜。“原来的水泥操场变成了塑胶的,跑步再也不用害怕摔破膝盖了。”路飏涤透过学校大门的栅栏指给爸爸看。学校大门口原来挤着十几个门脸房,新来的师生常常到了跟前也找不到学校的大门。现在,学校大门敞亮得一眼望得透整个学校。原来,学校得到财政改善办学条件足额拨付后,就下狠心断了原来的“土财路”。
2006年,北京市市级财政投入13亿元,启动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按照向郊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原则,重点支持了全市部分未达标学校操场改造、校舍修缮、教育教学设备配置等项目,使这些学校在主要项目上一次性实现基本办学条件达标。
目前,在北京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2007年,财政部门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帮助更多的中小学成为办学条件“达标校”,保证到2010年使全市中小学主要项目均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标准,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孩子们,则享受财政投入带来的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借读费的学习补助待遇。
社区医疗设备逐步实现“标配”刚刚过去的2006年,财政掏了4.25亿元,通过全市集中采购进行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常用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信息监管,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过去的五年里,财政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大投入提高补贴标准,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全市260.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6.7%。2007年,财政将继续专项安排公共卫生投入4亿元和社区卫生设备配置专项资金4亿元,用于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启动城镇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婴幼儿和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参加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少儿和老年人医疗保险基金的建立,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缓解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看病贵”问题。“分档”社保帮六千中年人再就业在过去五年里,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完善首都社会保障体系。自2001年至2006年先后6次提高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自2004年起北京开始实行的“观念超前”的低保分类救助政策,更是让6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原低保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的梦想。
低保分类救助,让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和生活困难补助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含16周岁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具有本市正式非农业户口、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重残人,可以享受比标准低保待遇高10%的更“优厚”政策。城市的“三无”人员,则可以享受比标准低保待遇高15%的政策。但是,对于在法定就业年龄段内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未就业期间,只能获得标准低保待遇。
根据城市低保对象劳动能力、家庭情况和赡养系数等“分档”救助,温暖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低保户,更雪中送炭地帮了不愿当“懒汉”的中年低保人。家住天坛街道西草市胡同的李女士,身患精神疾病的丈夫和还在读小学的女儿都享受着比标准低保高出10%的低保费。而她40多岁的邻居陆公安虽然有资格享受标准低保,但是不愿当“懒汉”的他高兴地接受了社保分类救助的定向就业援助,干起了保安的老本行。
据统计,实施低保分类救助的这两年,北京在低保标准调高的情况下,低保人数不升反降,从2004年的16.2万人降到了目前的15.2万人。目前,北京已建立起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四位一体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
安排资金近百亿元支持政府办实事项目
几年来,北京财政始终把支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重点工作。2003年至2006年累计投入140.6亿元,支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生活设施、公共交通、环境治理、应急系统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多的市民体会到财政资金投入带来的实惠。
2007年的北京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将继续花到“点”上,安排资金近百亿元支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不管事情大小,都一件件、一项项列入预算,真正把增民之利、解民之困,支持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到工作首要位置,让更广大的市民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翻开北京市财政局编印的2007年《北京市政府58件实事财政责任手册》,安排资金11.6亿元,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67%;安排资金1.68亿元,支持新建、改建公厕1001座,资助10万户农民完成户厕粪便无害化改造,将农村地区100所中小学的旱厕改为水冲厕所;安排资金1887.5万元,为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减免费复明手术,为1万名贫困聋人家庭配发闪光门铃,扶持1000名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多种经营;安排资金4.9亿元,支持城四区完成解危排险6000户……涉及财政的实事项目都列入了责任手册,并将资金安排数量、责任处室、责任人予以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2007年,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新投入,会让更多期待中的市民了却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