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法国ESEC电影学校的尹丽川在写了多年的诗歌和小说之后,去年终于有了拍摄电影的机会。一个名为“云南影响”的项目选中了十位中国年轻女子,每人拍一部低成本电影,尹丽川首先交上了她的作业。3月28日下午,《公园》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上映。
《公园》以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一对父女的故事。担任中学政治教师的父亲退休了,老伴早已去世,一人在家孤寂难耐,便去昆明看他的女儿。女儿高小君是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主持人,有一次她在公园采访“新包办婚姻”的当事人,被父亲在电视上看到了。老头脑子里灵光一闪,便马上去公园着手替29岁的女儿寻找对象。
从聚焦于老年人的公共场所这个角度看,《公园》跟宁瀛的《找乐》、杨天乙的《老头》有点血脉相承的关系。199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公园逐渐热闹起来,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舞剑、唱京戏、练太极拳、跳扇子舞……五花八门的活动方式承担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其实更是古老的文明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的一点回光返照,许多失去的东西在这里重新孕育。
父母携带自己子女的简介到公园里相互交流,寻找自己的儿媳或女婿,如此的“新包办婚姻”这几年成了媒体的热门话题。这个变化非常奇妙,因为婚姻这种个体化的行为在新中国之后的农村已逐渐走出了包办的阴影,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由于白领们的工作压力比以往岁月增大了不少,都市社交圈子有日趋窄小的趋势,而网络交友的不确定因素又太多,因此父母、亲友“包办婚姻”的现象便又浮出水面。当然,此种“包办”与封建形式的包办有本质的不同,父母只担任“红娘”的角色,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年轻人手里。
《公园》敏感地抓住了这样的题材:父亲先后给女儿找了一大堆男人,不料最后相中的那位居然是同性恋——他来相亲纯是为了让母亲高兴。当然,父亲的失败是必然的,事情没办成,衰老和疾病过早地降临了。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不动声色地描画出了父女在各自命运中的依存关系,其冷静的处理手段要比徐静蕾的《我和爸爸》高出一筹。但镜头语言的运用显得比较粗糙。如果拿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作为对比,《公园》中的局部细节做得还算凑合,但整体的中国式韵味,则要大打折扣了。
一艘小船穿过公园中的一座桥,船上坐着父女和女儿“包办”前分了手眼下又重归于好的男友,镜头缓慢地摇动,摇到桥的另一边时,划船的人已经由父亲换成了女儿的男友。这个镜头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其中滋味,真有种“悠然心会”之妙,但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在这里打住,它还在顽强持续,坚持以最后的几分钟来败坏整部电影。
·三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