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公墓内,一家人在扫墓。倪黎祥摄 |
10万市民“拜山” 香火熏晕花草
作者 周祚
10万市民出动,清明拜祭人流高峰从昨日开始出现,但秩序与往年相比并无异处。不过,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借拜祭先人的时机与众多平日里不常见面的远近亲戚们聚首。预计拜祭最高峰将会出现在下一个周末。
本报讯 (记者周祚)昨天是清明节前的周末,晴朗的天气促使大量的广州市民涌到城外,前往各个墓园拜祭和扫墓。除了寄托哀思外,旧时清明“踏青”的习俗也逐渐出现了“复古”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这一天,全家出外“踏青”。
昨天上午10时,当记者来到银河公墓时,门口是热闹非凡。在公墓外的鲜花特别好销。市火葬场的工作人员从早上7时30分就开始接待领取骨灰的群众,场内鲜花供应处也供不应求,忙得不可开交。
“无烟拜祭区”受冷落
但与鲜花的畅销相比,在各大拜祭区,记者看到,无烟拜祭区(鲜花拜祭区)却受到人们的冷落,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到香烛拜祭区拜祭先人。点上几炷香,似乎更能寄托哀思。尤其是市火葬场,鲜花拜祭区的数十张祭台边,一个人都没有,近在咫尺的香烛拜祭区却人声鼎沸、烟火缭绕。市殡葬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每年大量的骨灰进园,对火葬场不足百亩的空间来说,每年清明,涌入的人流实在是太庞大了。
记者观察到,尽管场内四处都悬挂着“禁燃纸钱、元宝”的告示,但今年入场的群众仍然多采用香烛拜祭的方式,还有一些人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偷偷地焚烧纸钱。记者只在现场站了一会,眼睛就被烟熏得十分难受。场内平时郁郁葱葱的植被也受到极大破坏。据说,场内的树木清明期间被烟熏过后,半月都抽不出芽来。
据该负责人介绍,当天涌入市火葬场和中华墓园等地拜祭的群众将超过5万人,而到银河公墓拜祭区的市民也在5000人左右,全市大概有10多万市民选择在这个周末出外拜祭扫墓。由于当天是临近清明的周末,预计高峰将会出现在下一个周末。最高峰时,曾有20多万人在一天内涌入火葬场内,点着的香烛的烟火将半边天都染得灰蒙蒙的。
银河公墓陵园广场改造中
市殡葬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3月中旬开始,扫墓的人流陆续增多,各地风俗不同,尤其是祭扫新坟要讲究日子。古有给远祖和亡故已久的人“做清明”,时间选在清明的“前三天,后五日”;祭扫新坟则须做“社清明”,即时间不能“过社”。今年的“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3月23日)。到那一天为止,已经有超过1万群众进场拜祭。
与火葬场内烟火缭绕的情况相比,银河公墓情况就显得比较好。由于指定了专门的停车地点,而且出动了大批的人力指挥疏导交通,昨天在银河园、银河公墓一带的交通情况良好,未见有堵塞的情况发生。
银河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银河公墓陵园广场正在改造,今年10月份完工,改造后的广场将变成一个有3万多平方米的园林式休闲广场。银河公墓除了安放有许多烈士的骨灰外,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之墓。除了祭扫自己的先人外,许多人在经过心中的楷模时,也特意放下一束花。
清明:独特的家庭团聚日
市民李先生全家在这一天驾车前往乡下祭祖,他表示,几年都没有和家人一起出去过了,今年清明,难得大家又团聚到了一起。这次回乡,既可以和家族里的亲戚联络感情,同时,借这个机会,亲人们在山野间“踏青”,放松心情,中午再吃个饭,热热闹闹,过个特别的“家庭日”。据了解,像李先生这样的市民近年来日益增多,清明“踏青”成为固定的家庭欢聚郊游时刻。
昨天,记者在火葬场也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有的市民静静沉思、面带哀容,缅怀逝去亲人;另一边却是全家老小,祭祀完先人后,开开心心地畅谈着,祭祀完先人的烧鸡烧鸭成了中午的伙食,一家人就地“野餐”了起来。
据悉,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像清明节这样,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可谓是全世界最独特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