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效果图
国家大剧院水下长廊效果图
国家大剧院一层大厅效果图
北京西长安街,一座造型独特、气势恢弘的半球形“水晶宫”已经拔地而起,这就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国家大剧院。从3月26日起,大剧院开始招聘工作人员,5月国家大剧院就要向公众开放。
设计 剧院里碧水蓝天
步入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波光粼粼的湖水将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神奇感受——碧水、蓝天融为一体,一条“仙径”带人进入水晶宫一般的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对水景的精心营造。
国家大剧院周边是一个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露天大湖,湖水深40厘米,冬季靠地热采暖,保证湖水不结冰。大剧院的北侧入口与天安门地铁站相连接,人们可以从地铁站直接穿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公共大厅。开车和骑车的人可以从地下停车场通过“水廊”进入大剧院。
神奇的不只在水下。从长安街望去,由两万多块耐腐蚀的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的椭球形壳体墙面,在阳光辉映下散发着迷人的气息。1200多块纳米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面对长安街对称渐开,犹如拉开的帷幕,预示着华彩的开场。
功能 立体舞台可移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内部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及公共大厅等组成,3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有观众席1040席。各剧院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大剧院首次尝试了屏蔽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开关,在演出开始后,关闭场内手机信号,而公共场所则和办公区域保持信号随时畅通。
音响效果可以说是评价一个剧院最直接、最核心的元素。国家大剧院在隔音、吸音、制造反射音上都独具匠心。而立体化的舞台,使表演更加自如。国家大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专业舞台,和过去不同的是,整个舞台可分成若干块,可以按要求移动,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
定位 公益性事业单位
自从2001年12月13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大剧院的归属管理问题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同时,人们也在担心,大剧院耗资巨大,建成后的大剧院是否会因高额的票价而曲高和寡。
在近日举行的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第20次会议上,这些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解决:国家大剧院被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成后由企业运营,其后期建设和管理移交北京市。
其实,对大剧院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设计,到施工难度,从巨大的投入,到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发言人所说,出现争论是必然的,争论也是好事,引起了建筑界和高层领导对于中国建筑界现状的高度重视。
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官员曾经表示,“让普通市民百姓也能走进大剧院,享受到世界一流的设施,是建设大剧院的初衷”。现在,大剧院明确了公益性定位,这个初衷也要实现了。
目前,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已经收到了第一批31笔共计1.8万美元的海外捐助。这批捐助由80多岁的华人声乐家茅爱立女士发起,近百名在美华人向国家大剧院认捐了观众坐椅。
建设 工地上的娘子军
在国家大剧院施工工地,流传着一个娘子军的故事。这支由7名女将组成的娘子军,在北京城建二公司国家大剧院项目经理部分别担负着技术、预算、财务、行政等工作。
北京城建二公司承接的是大剧院的核心部分——歌剧院的施工任务。该项目是整个大剧院工程开工最早、面积最大、地基最深、高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经理部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娘子军在本职工作之余,主动担负起工地送水、食堂帮厨、整理内务、布置现场等各项工作。在大剧院最大面积底板混凝土浇筑高潮阶段,女将们主动请缨上一线,白天,轮换担负浇筑记录、观察等工作;晚上主动留下来,守护在工地。司机们被她们的工作热情深深打动,每次浇筑或离开时,都会向她们鸣笛示意。
冶金专家陈晓是大剧院建设工地上敢于向设计师安德鲁提出不同意见的人。2002年初,在建设所需钢管劲性柱的选材论证会上,法国设计师安德鲁提出要用国外生产的不锈钢无缝钢管。陈晓当场提出不同看法,因为他们刚刚研制成功的直缝焊管,综合性能比不锈钢无缝钢管更好,而且成本低得多。数据比较,专家论证,面对国产钢管质量过硬的事实,安德鲁也不得不同意国家大剧院的240根钢管劲性柱全部采用武钢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