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不强,则崛起之路漫漫;农民不富、农村不繁荣,则新农村建设成纸上谈兵。目前,我省农业比重较大而产业链条不长、人均耕地资源偏少且产出效率不高、农村人口较多市场主体却不强……如何突破农业发展的诸多掣肘,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两个”文件吹响了进军的号角,随之,一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役,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迅速打响。
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正是春耕生产好季节。3月17日,省农委在凤台县启动小麦高产攻关青年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安农大的20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成10个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省农委副主任张华建说:“要实现粮食增产目标,就必须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
诚如其言。去年我省精心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着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多项关键技术,使全省许多粮农尝到大丰收的喜悦:全年粮食总产2860.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可见,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力量。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各地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科技力量,向新的丰收目标冲刺。
提高农业生产集中度,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去年我省重点推进10大优势农产品和21个优势产业带建设,全省初步形成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据了解,今年我省将突出抓好科技进步、标准化生产等五大重点环节,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步伐。
毋庸置疑,科技的应用,规模化的生产,使我省农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分散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耕作模式,这显然离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相去甚远。
差距就是潜力。王金山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经营方式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增长模式:向效益型转变
小小草莓能走多远?合肥市长丰县草莓协会理事长夏贵平说,春节后该县7家草莓市场平均每天有近百家外地客商驻点收购和运销,使该县草莓登飞机、入超市、进宾馆,畅销京、津、沈等大中城市,远销日本。据了解,该县把草莓生产作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抓手,全县5.2万亩的草莓年产草莓约10万吨,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为实现从产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各地像长丰县一样大力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而且许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加速农业的产业升级,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格局逐步改变,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去年全省粮食作物优质率达56%,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0%,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省级龙头企业由175家发展到313家。
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随着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深入推进,我省农业增长模式正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不可否认,从整体上看,我省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仍显不快,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这使推进农业优质化和农业产业化显得日益迫切。有关专家指出,一方面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并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秸秆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油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
经济结构:向一体化转变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省农村公共设施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从收入看,全省城乡收入比由2000年1∶0.4扩大到目前的1∶0.3;从基础设施看,农田基本建设欠账较多,不少中小型水库带病运行,排涝灌溉设施不足,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收的局面。
为缩小城乡差距,省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从2002年110亿元提高到去年的283.2亿元,5年累计投入905.2亿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8%提高到去年的35%。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逐步打破,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市场需求增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市产业向县域延伸,城市市场向县域辐射,城市公共服务向县域覆盖,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着力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省委7号文件要求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据了解,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38亿元项目支出资金,真金白银支持新农村建设。
来源:
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