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再“卖”长江四桥
3月30日,记者从南京交通集团获悉,在2005年、2006年“重洽会”两次“上榜”的南京长江四桥,今年不会在即将举行的“重洽会”再“露面”,转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
这意味着,南京长江四桥不再像它的“姊妹桥”——二桥、三桥及过江隧道那样,向社会资本开放,进行市场化筹融资。
和四桥一样“落选”重洽会的,还有大报恩寺塔和某污水处理厂。据介绍,对这些事关城市发展和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南京开始采取审慎的态度,不再一味鼓励多元投资。市交通集团董事长冯宝椿称,四桥由政府独资建设,交通集团投入20亿元成立资本金,其余全部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建成后自主经营管理。这样,南京就把四桥交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后,跨江桥隧取消收费站,或是推行年票制,在四桥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近年来,南京跨江桥隧纷纷推行股权改革。2004年6月,“深圳高速”北京忆阳集团取得三桥50%股份;同年12月,南京向“深圳中海”转让二桥65%股权;去年开工建设的过江隧道,“中铁建”采用BOT(建设—运营—管理)方式获得80%股权。股权改革后,巨额银行贷款扔给了投资方,转让收益滚动投入后期桥隧开发。但跨江桥隧本质上是城市的“公共消费品”,经营权全部交给投资方,实际上将城市交通的“命门”交给市场了。而股东与城市的价值取向不尽一致:前者首先考虑的是收益回报,后者首先考虑的是交通畅达。
南京跨江桥隧能不能“畅通无阻”,关系到江北崛起、跨江发展的城市战略。二桥、三桥、过江隧道交给投资方的经营期长达27年-30年,而眼下,收费权转让给城市交通的掣肘就已显现:南京二桥、三桥收费,去年二桥日均通行量3.39万辆,三桥只有1.5万辆;大桥转为“城内桥”,不收费,虽通过交通管制将外地车“赶”往二桥、三桥,但大桥日通行量仍高达6万辆次,造成一江之上,大桥不堪重负,反复维修,而二桥远未达设计流量,三桥更是冷冷清清,二桥、三桥经行的雨花、浦口和栖霞、大厂,两岸苍茫相对,城市化发育缓慢。为解决跨江交通难题,早在2003年,南京交通部门就酝酿年票制,取消过江收费站,将城市内部“瓶颈”全部打开,可是由于二桥、三桥经营权转让了,这一改革方案被迫搁浅。
国内不少城市的经验越来越表明,社会资本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把“双刃剑”。市政、交通领域,多元化投资后的收费补偿,必然给城市统筹发展、造福市民带来许多障碍。据介绍,一些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也认为,这些社会事业投资管理,还是应由政府主导。如一时财力不够需要民间投资,政府也应预设必要时收回经营权的权利。目前,长江沿线一些城市为打通跨江发展瓶颈,也在回收跨江大桥经营权,但回收代价高昂。南京跨江交通量从2002年的6万辆,增至去年的11万辆,长江二桥去年的收费已有5、6亿元,当初出让股权时,只“卖”了45亿元,投资方的预期收益抬高。可想而知,如收回经营权,该有多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反思社会资本介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绝不是否定当初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冯宝椿称,当初二桥、三桥市场化融资是创新,解决了财力不足的难题,因为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将两座大桥在长江上建起来,解决“有”与“无”的问题;现在“自己来做”四桥,将经营权“抓在自己手里”,同样是改革,因为现在(交通集团)实力强了,经验足了,国家鼓励政府主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克服市场化投资固有的缺陷。(记者 顾巍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