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医药发展布局
《纲要》的公布也是对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中医存废”争议的正面回应。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科技部、卫生部等16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首次全面、完整、系统地规划了未来15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蓝图。
由16个部委联合发布的这一纲领性文件,是继1997年科技部与国家中医管理局等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并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国家为了支持中医药全面发展制定的又一个纲领性、全局性规划。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认为,《纲要》的公布也可以看作是对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中医存废”争议的正面回应。
确定中医药发展格局
从抓住中医药发展的机遇和迎接各种挑战着眼,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基础上编制的《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中医药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纲要》提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就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
刘燕华对此解释说,这两个“创新”的目的,都是强调要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认识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现代科技因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还不能很好地解答人体生命、疾病现象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通过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加以补充完善。这是中国有可能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
《纲要》提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是对前一阶段中医药工作指导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九五”期间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围绕当时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从推动产业发展入手,以中药发展促进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事实证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支持,中医药行业整体上有了显著的进步。而由于一些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开始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些方法学问题还有待通过多学科结合加以创立。此外,上述原则还将改变过去一段时间重创新、轻继承研究的情况,同时将国际化过程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提上了日程。
刘燕华说,“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这6个体系的建立将会使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和加强。《纲要》确定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是从时间上对研究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上对国内、国际发展做出的安排和部署,目标任务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纲要》还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优先领域,包括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等。
刘燕华表示,为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将在国务院中医药部际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加强沟通,相互合作,形成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官、产、学、研、金”协调配合,促进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九五”期间,国家用于中医药研究的科技投入大约为一亿元人民币,“十五”期间,每年的投入达到一亿元,“十一五”期间的科研投入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