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江纵队在战斗中袭击敌人。
新华社发
东江纵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有25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广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全国抗战开始后,就派廖承志、潘汉年和张云逸到香港、广州组建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战工作和动员民众抗日。
1938年4月,成立了中共广东省委。同年10月,日军侵占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后,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东江敌占区开拓游击区。
据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委派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率共产党员和香港进步工人、华侨知识青年共30余人到达惠阳县坪山地区,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2月2日,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1939年1月1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及宝安、增城中共组织领导的人民武装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两支武装共200余人,分别使用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指挥所新编游击大队和第2游击大队番号。4月,中共中央派八路军留守兵团所属保安司令部参谋处主任梁鸿钧等到东江,成立东江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两个游击大队。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收复大鹏半岛沙鱼涌、葵涌和宝安县南头镇,部队发展到700余人。1940年3月,在国民党顽军的进攻下,游击队受到严重损失,余部100余人分散隐蔽在海丰、陆丰沿海地区。
8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编游击大队和第2游击大队余部返抵宝安县上下坪村,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林平任政治委员。10月,第3、第5大队分别进入东莞县大岭山区和宝安县阳台山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击退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多次进攻。1941年4月,成立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游击区扩展到增城和广州市东北郊一带。9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到1500余人,在广九铁路西侧建立了大岭山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2月,日军侵占香港。第3、第5大队各派出一支武工队进入港九地区,成立港九大队,开展城市游击战。
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南方工委的决定,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治委员。同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官员和眷属,以及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际友人共800余人。1943年春,游击总队向日伪军展开广泛出击,对进犯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军进行反击,至7月,恢复和发展了惠东宝抗日根据地。同年冬,游击总队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挫败日伪军对大岭山根据地发动的“万人扫荡”,并击退日伪军对阳台山根据地的多次进攻。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第3、第5大队和惠阳、宝安、港九、护航大队,共3000余人。东江纵队成立后,向日伪军连续出击,至1944年6月,进行战斗148次,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至1945年2月,东江纵队扩编为9个支队,共9200余人。随后,创建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域逐渐向粤北和粤东发展。日本投降后,东江纵队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反攻。至9月底,收复城镇60余座,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纵队总人数发展到1.1万余人。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