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
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
本报记者 田文生
编辑提示
重庆市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
文件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该文件发端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汪洋曾专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他说:“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到哪儿去了。”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等人也认为,“不必领导的什么事情都往日报一版放”。
“难道党报也有假冒?”
去年9月1日,重庆依旧“高烧”,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臻于极致,杨明善老人照例拿着蒲扇、毛巾和茶杯走到报栏,“去看看昨天又热成啥样子了?”
一个发现让老人不禁哆嗦了一下,水漾出茶杯:《重庆日报》一版头条是《胡社长和他的挑水队》,讲述一位社长天天为老弱病残挑水,感动了50多位村民,他们自发跟在社长身后为157户村民挑水的故事。而《市委书记气象局问策,一周内有望降温降雨》却在二版,一版没有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的任何报道。
“书记、市长在二版!不可能,这报纸是假冒的?”自诩“党报通”的杨明善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让在机关上班的儿子带当天的日报回家,“我要核对核对。”
没错,他看见的都是真的。“这才是我希望的报纸”,老人当即决定自费订2007年的《重庆日报》。
“要人版”刊出了草根百姓的故事
对市委书记的报道怎么上了二版?“首吃螃蟹”时的所有细节,至今鲜活在《重庆日报》当日值班编委胡泽勋的记忆里:“这是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终身难忘的时刻。”
当天,他一到办公室,就听说重庆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重庆日报》上批示:“为鼓励基层干部的斗志,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
编辑部迅速反应,决定一版头条采用挑水队的鲜活故事,把市委书记的报道放二版。担心拿不准,胡泽勋还向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作了汇报。
“没问题。”部长说。
下了夜班,胡泽勋依然忐忑不安,不敢沉睡,担心突然有上级部门打来电话质疑。但是,手机一直出奇的安静。
“早些时候,借我100个胆子也不敢那样干。”他说,“虽没有成文规定,但‘四大家一把手’的报道,以往都放一版,惟一的例外是全国‘两会’、市‘两会’期间,重要活动太多,一版无法容纳,才放在二版,而这样的情形,一年也就三五次。”
因此,被业界视为“报纸脸面”的“要闻版”在坊间一直被戏称为“要人版”。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