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节里,农民们举行乒乓球比赛。本报记者 林萌 摄
本报金江4月2日电(记者陈超特约记者宋祥达)今天是澄迈县加乐镇的民间传统节庆“公期”,一样是亲朋好友欢聚之时,不一样的是“公期”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里的群众利用“公期”,大力展现自己的文化业绩,树立本土经济品牌。
“我们要把加乐的‘公期’,办成琼北地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加乐群众豪情满怀。
3个“第一次”
加乐镇镇长黄星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天虽然是加乐的传统‘公期’,但通过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公期’有了新内容,这已经是我们的第四届加乐‘家家乐’文化节了。
群众也积极响应,去年有4万多群众参加活动,今年保守估算也有6万人。”
黄星给记者总结出了今年的3个“第一次”:第一次举办加乐黑猪品尝会,正式把加乐黑猪作为地方经济品牌向外界推介;第一次有外国朋友来加乐参加文化节;第一次有省领导出席文化节。
按以往惯例,农历二月十五是加乐镇的军坡节,又称“公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拜神祭祀、“装军”游街、“绑班”演戏以及摆上酒席大吃大喝等。从2004年开始,镇委、镇政府有意介入这场传统群众文化活动,2006年,在县宣传文化部门的直接策划和指导下,加乐镇在尊重民间传统习俗的同时,引导群众过文明“公期”,组织“恩爱夫妻奔小康”比赛、“勤劳致富夺丰收”比赛、体育竞技比赛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在活动期间,表彰优秀学生、先进教师、文明家庭、退役士兵创业能力、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集体等,使先进典型和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出席今天加乐文化节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评价加乐的发展时表示,一定要把先进文化当作撬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杠杆来看待。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
一年解决15件土地纠纷
“我觉得,加乐的‘公期’能转变成文化节,与加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作为加乐文化节的民间牵头人士,在海口旅游行业工作的外出人士王东很是自豪。
前几年没搞文化节时,王东请朋友来家里吃“公期”,最多一次花了2000多元。今年王东的身份是文化节筹委会副主任,为了办好文化节,他捐资了1万多元,耽误了自己在海口的工作两个多月。
黄星告诉记者,为了办好文化节,群众自发组成了90人的志愿者队伍,为文化节无偿地忙前忙后,“这几天我每天几乎要接到30多个电话,都是群众关心文化节的。现在不是政府在办文化节,而是群众推着我们办。”
“如今的‘公期’,成为增强群众凝聚力的好平台。”黄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要群众搞环境整治,要下很多工夫去发动、督促,现在群众很自觉,“公期”前后一两个月都能保持镇上的良好卫生状况。
去年,加乐镇一举解决15宗土地纠纷,完成县督办任务的94%,其中4件是场镇纠纷、3件是跨镇纠纷,都是历时10多年的。黄星认为,这与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信任政府分不开。而文化节更是拉近了群众与政府的关系。
赋予传统“公期”新生命
位于海榆西线公路旁的金江镇黄竹村,人均年收入5300元,生活比较富裕。以前村民过“公期”活动,要在大吃大喝上花费大量钱财。2005年,澄迈县把该村定为18个重点县级文明生态村之一。村党支部提议,放弃浪费严重的“公期”,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村容村貌建设上面。当年,取消“公期”省下来的30多万元资金,很快就用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中。
思想改变了的村民还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上。村党支部把学校建设作为“富脑袋工程”来抓,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校舍和教师宿舍,并拿出一部分奖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有责任心的教师,激励教师育好人,学生读好书。同时从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教师,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在村党支部的重视下,该村小学在全省校容校貌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