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天津市第一个垃圾分类处理站在华苑居住区建立,形态各异的分类垃圾箱随后逐渐出现在路边。可是时至今日,分类垃圾箱大多成了摆设。
本市一些主干道路的路边摆放了不少漂亮的分类垃圾箱。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分类垃圾箱的“分类”只写在表面,垃圾箱里内容混杂,一个“乱”字难以形容。
行人扔垃圾大多随意
记者翻动中环线南楼附近的一个分类垃圾箱发现,虽然箱体表面标明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可垃圾箱里的垃圾却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分类投放。
塑料袋、吃剩下的盒饭扔在“可回收”那个箱子里,可回收的破碎玻璃瓶却被投进“不可回收”箱子里。记者又随意翻动了十几个分类垃圾箱,发现分类投放的情况并不乐观,有些垃圾箱已没有“分类”的概念,就连破灯泡、废电池等电子垃圾也出现在生活垃圾箱里。
昨天下午,记者在围堤道上一个分类垃圾箱前观察了半小时。其间共有5位路人向垃圾箱投放垃圾,但没有一个人在扔垃圾时分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将垃圾扔进哪个箱子完全是随意的。一位男子拿着一个空矿泉水瓶跑向公交车站,在经过分类垃圾箱时,连看都没看就将瓶子扔进“不可回收”箱子里。可当记者提醒他瓶子应投进“可回收”箱时,那名男子回头仔细看了看垃圾箱才说:“我忙着赶路,没注意,能扔进去就不错了。”
对于分类垃圾箱一直混装的现象,环卫工人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一位环卫工人表示,这些年分类垃圾箱一直都没怎么起作用,很多市民在投放垃圾时都很随意。而且,环卫人员在收集垃圾时不管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同样都要倒进一辆垃圾车里,分不分意义不大。
垃圾分类近期难实现
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这一情况也让环卫主管部门头疼不已。据市环卫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单是本市,其他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也不大理想,这与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生活垃圾在投入垃圾箱前,居民已经将其进行了简单分类,像废报纸、瓶子等可回收的杂物,都被居民卖给废品回收站,垃圾箱里可以回收的物品有限。即使有少量的可回收杂物,也基本上被捡废品的小贩在环卫工人来之前“收入囊中”。因此,分类垃圾箱几乎没派上多少用场。加之居民投放时也没有分类投放的意识,所以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也就不难理解。
此外,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目前本市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都还在完善过程中,很难马上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本市已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是在收集、运输等环节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分类”。当初之所以将分类垃圾箱投入使用,目的也是希望以此来培养市民分类投放的意识,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大趋势。市民习惯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接下来的多个环节才能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