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空地间,铁匠师傅掀开红火的炉灶,火光映脸,汗珠滴入焦黑的煤尘中。如今,宝源路上这家近70年历史的手工铁锅制作铺却陷入了“投诉门”。居民反映说:“当当敲击声,365天不绝于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
居民投诉
打铁声从早到晚
“当当敲击声,从日出敲到日落。”李先生家住宝源路209号。李先生说,自他搬来之际,每天都会听到这样打铁的声音。
“家对面是一块空地,空地里有两名老师傅。从日出开始,师傅们就抡起重重的锤子,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敲打着熟铁,续而制作成铁锅。”李先生说,周末想睡会儿懒觉,在这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偶尔听到这样重重的打铁声,会让人回到那个亲切而又遥远的年代。可如果一天,一年,十年……久而久之,是否还会有同样的感觉呢?”住在宝源路209弄的叶阿姨和李先生一样深受打铁声之苦。
记者走访
打铁铺立足闹市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宝源路。这是靠近宝山路的一条小马路,马路两边散布着各种小吃店,一旁的马路菜市,使这条原本狭窄的马路变的更加拥挤脏乱,还未到马路尽头,就听到阵阵锐物碰击声。
循声过去,是一幅如今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画面:一名身着蓝色粗布衣服的男子起身掀开红火的炉膛,火舌苗急速上蹿,奔向上方黑黝黝的铁板,火光映红了男子脸庞,挂在额头的汗珠悄然落入煤尘中。
男子旁是另一位年龄稍大的师傅,这名打铁师傅正抡起铁锤,重重敲打铁墩上的铁板。
子承父业
撑起手工铁锅铺
打铁的是两兄弟,哥哥叫岑荣根,弟弟叫岑连根。
“父亲打了一辈子铁锅,就在这里。”岑荣根转身指着一个石礅对记者说,这是他们家以前的老房子,修轻轨时动迁了,孤独的石礅见证着过去生活的痕迹。而沿街的房屋保留了下来,现是兄弟俩铁铺的门面房。
“父亲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打铁锅,后来结婚有了我们,有了自己打铁锅的铺子。”岑荣根说,当他们还是小孩子时,就帮着父亲四处揽活、干活。
起初,兄弟俩觉得敲敲打打很有意思,便偷偷打起“锅耳”,渐渐年龄稍大些时,他们就学着父亲的模样,抡起铁锤煞有介事地打起锅来,父亲的手艺也就这样继承了下来。
记者表示此次前来,是因为有居民投诉打铁声扰民时,敲击声戛然而止,岑荣根手中抡起的铁锤没能撞向铁板,却是无声地放了下来。
“扰民?噪音?”岑荣根接过记者的话,略显尴尬,“我们兄弟俩在这里干活已经近30年,父亲在这里已经近80年了,从没听居民这样说过。”
记者发现,岑荣根和岑连根耳朵里塞着一团棉花,即使和记者交谈,也不拔出。
技艺精湛
克林顿“吃”过他的锅
“打铁锅没有声音怎么打,我们是最早一批住在这里的,难道要我们放弃这以此为生的职业?”岑荣根不明白,邻居为何不理解他们。
“克林顿来上海时去饭店就餐,厨师就是用我打的那口锅给他烧的菜。”说到此,岑荣根又颇显自豪。
记者跟随岑荣根走进屋内,他踮起脚从墙上木台上取出一个本子,用衣袖拂去上面的灰尘。“知道这是什么吗?”岑荣根有些神秘,小心翼翼地翻开来。这是一本普通的名片夹,里面密密麻麻放满了名片,小南国、新雅粤菜馆、绍兴饭店等市民熟知的大小饭店都有。“这些可都是沪上的餐饮名店啊!”岑荣根说。
“他们厨房的锅,都是从我这里定制的。”岑荣根说,这么多餐饮名店,为何要找他一个无名小卒?还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的铁锅,才能做出最正宗的中国菜!他根本不用去推销,餐饮店都会找上门来,厨师们都觉得手工打制的铁锅好用耐用。
岑荣根近40年的打铁生涯,锤炼的是他精湛的手艺。“火候是关键,火候不够,打出来的东西太软,火候太过,又易脆易断。”岑荣根说,打铁手艺恐怕要被社会淘汰掉,但希望不会来得太快。
内心隐忧
谁来继承这手艺
“如果说操作声扰民,可能也确实存在,但因为‘噪音扰民’放弃这门手艺,那实在太可惜了,希望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岑荣根告诉记者,自从父辈那一批打铁锅的人相续去世后,上海现今还会打铁锅的人屈指可数。
打铁锅是件非常辛苦则讲究技巧的活,如果失传了,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岑荣根说,尤其是在夏天,本已酷暑难耐,还要在熊熊的火炉边,高强度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吃得消。
岑荣根说,他的身体现在还硬朗,还抡得动锤子,还可以再打几年的铁。可就怕今后这房子动迁了,以后的家不适合再打铁锅,手艺也就失传了。作者:晚报祝玲 胡晓玲报道 摄影何雯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