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肇文)钢琴、英语、奥数合格证,各式各样的文体获奖证书,学生评价手册复印件,甚至还有就读小学的推荐信……在本市一所重点初中的招生咨询会上,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带来的孩子简历都是厚厚的一大本,内容齐全甚于大学生求职。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又要开始了,虽然教委对“择校”做出了种种限制,并三令五申不许招生学校组织“小升初”考试。然而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择校依然是目前“小升初”的一大潮流,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选拔性测试依然在所难免,免试就近入学的“小升初”原则依然难以真正落实。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他曾到一所名牌中学为孩子报名,被告知刚刚考过两次了,至于是否举行第三次考试,目前还没定,理由是“教委现在查得紧”。这位家长现在最大的愿望仅仅是:给我孩子一个考试的机会。
“我今年初三,小升初离我已经有三年了,但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准确地说是阴影……我想请有权改变教育状况的人们明白:在一切皆以分数为准的现在,素质和分数是不可能兼得的……更请你们注意的是,你们的每一个改革都不仅仅是一些数字,它所控制的是我们这些学生的生活,影响的是我们的一生!”在本报教育周刊短信平台上,一个孩子发出这样的呐喊。
本报教育周刊3月底推出的“我的小升初故事”读者讨论话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位在出版社当编辑的家长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中学,自己数年如一日陪孩子奔波于奥数课堂,孩子几乎放弃了快乐的童年,大人也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没办法,现在学校就认这个,我宁可下岗也要帮孩子把‘奥数’攻上去。”
除了巨额的投入,让家长和孩子最头疼的还是信息的不确定性。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除了上周那所学校让学生填了一张《学生信息调查表》外,现在几乎再也听不到什么相关的消息了。”为此,很多“小升初”的家长甚至结成团队分头作战、打探信息,连一些学校的中考开放日上也聚集了不少一头雾水的小学生家长。
“一个过来家长的‘小升初’实战箴言”、“敲开实验中学大门的实用信息”、“重点中学怎样考查奥数水平”、“‘附小’到底有多少直升‘附中’的名额”……记者发现,在一家专为“小升初”开设的网站上,最热门的栏目就数“小升初”经验交流。在这里,一些“过来人”热心地为新人们传授自己的实战经验,论坛上关于“小升初”择校的话题更是热闹非凡。
“看看那群整天忙着找关系、出赞助费的家长,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什么?”这是一位母亲在为孩子奔波之余产生的担忧。在“电脑派位”制度被异化的今天,我们期待着,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早日破解教育不均衡的难题,早日拿出在现阶段条件下能够体现入学机会均等、公平公正的良策,从根本上为家长解除择校的桎梏,真正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见本报今日第39、40版)。J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