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与亚洲》的专辑,探讨中国的发展之路及其与亚洲的关系。这组全景式的报道详尽评析了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认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正在成长为一个大国,正在通过经济和思想的力量交好邻国,而邻国也已经并将继续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尽管这组报道仍存在着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疑虑,但仍可视为近期西方主流媒体观察中国渐趋客观、平衡乃至积极的代表之作。西方主流媒体“中国观”的这一变化也标志着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盲目地疑惧、指责到理性地分析、评价中国,进而开始寻求“共赢”的应变之道,而非“零和”的对抗之道。
首先,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经济开始逐渐摆脱单纯的“出口经济”形象,中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合力打造出一个立体的中国经济新貌,西方世界愈来愈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给世界带来的多方面积极影响。在《中国与亚洲》专辑中,作者注意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并指出中国真正的经济力量在于它日益成为一个购买者、投资者和援助者。
其次,对于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西方世界开始出现一些清醒客观、切合实际的分析。例如,针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就指出,中国有着众多的人口、漫长的陆海国界和复杂的安全需要,美国无权评判中国的军事开支为多少才算合适,况且中国的军事开支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国。又如,针对“中国能源威胁论”,世界银行能源部顾问辛达尔撰文说,中国迄今为止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所作所为是有节制的,国际社会夸大了中国向外部寻求能源,忽视了中国在国内大力采取措施解决能源需求。再如,针对“中国崩溃论”,一位美国学者指出,中国如此快速地发生巨变却又避免了混乱,“我们低估了中国领导人认识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性和预防性举措的能力”。
最后,对于中国外交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西方主流媒体普遍给予更为积极的评价,并开始反思西方社会应该如何适应中国的兴起。在《中国与亚洲》专辑中,作者认为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和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区域内国家近年来更多地视中国为机遇而非威胁。一项最新的美英联合民意调查则显示,大多数国家的多数人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西方媒体还发现,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颇具吸引力,其特点是以人为本、渐进改革、有选择地学习等,中国模式丰富了世界在发展问题上的政治智慧。一些西方学者则对发达国家建言:面对中国的蓬勃兴起,西方经济体和社会应调整自身,“不断地在附加值阶梯上往上爬以保持优势”。从单维度的“中国威胁论”到多维度的对华观察,西方媒体和社会对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从震撼、猜疑到逐步了解、适应的过程,中国也一直在真诚地践行和平发展的承诺。在冷战后世界,国际格局仍处于变动之中,中国与西方之间不断加深了解与互动,无疑有益于建立一个和平共赢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