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成方 杨晓政
政府大会前 先来段故事
因为人来得多,良渚镇的“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改在了良渚镇中学的阶梯教室里召开,良渚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开会前先讲个‘廉政故事’,人就来得多来得早;会末讲个故事,能留住提前退场的匆匆脚步。
“提醒我们要当个廉洁的干部,‘讲报告不如听故事’都成了共识了,”教室里座无虚席,会上却很安静,近200位机关工作人员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不时地爆发出一阵笑声,一阵掌声,一位参加会议的机关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这两位故事员日程排得紧,是我们镇领导特意从区文联邀请来的。”
田间地头 到处故事会
政府会议上,故事员们端坐主席台,而在田间地头、茶店酒肆,他们则袖子一撸,地头一蹲,就能开讲。
昨天上午,在径山镇双溪农贸市场,当地老民间故事家蔡德裕像往常一样,对着老百姓讲“慈禧上径山进香”的故事,虽然是农忙时节,可市民们还是把他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甚至一位特意赶到镇菜场买香椿的外地访客都被吸引了过来,等老蔡讲完了故事,他说:“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你的方言,但我已经融入你的境界了。”
在余杭城乡,不少市民有讲故事听故事的习惯,田头地角休息时,茶店酒肆闲聊时,常常有人吆喝一声“老李,来一段!”,那一位就会站出来,声情并茂地讲述民间传说故事,每到夏季纳凉,在许多地方更是成了“故事会”。
在社区里 开故事派对
在余杭,像蔡德裕、徐永革这样的故事员有成百上千个,他们讲故事从不收取分文,他们大都又能写又能讲,他们有的从小就会,“我是径山人,小时侯,语文老师上课前都会讲个故事”,有的在网上故事学校学了本事,开讲故事。
2002年,余杭籍文化界人士郎洌、丰国需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故事专门网站——故事派对网(www.storyparty.com),开创了“互联网上讲故事”的先河,当年即成为中国故事期刊协会团体会员,并很快在网站上开办了全国首家“新故事创作网络学校”。网络学校至今已办到第18期,培训学员500余名,成为全国最大的故事创作培训基地。
今天开始,本报将联手杭州的众多社区,开展“社区故事会”活动。从今天开始,余杭区的故事员们将走进杭州各城区,为老百姓们讲故事。想参加活动的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都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068报名。
余杭中国故事之乡
上月下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发出批文,正式授予余杭区为“中国故事之乡”,并挂牌“中国新故事创作基地”。
这是全国首个“故事之乡”,也是余杭文艺事业第一个“国字号”特色文艺品牌。
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故事传说资源十分丰富。“良渚文化”、“大禹治水”、“古运河”、“径山”等方面的经典传说,世代相传,特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民间故事传说在全国家喻户晓。
二十年前,余杭作为全国民间文学普查的试点,发动千余人深入到每个村庄普查,共收集到民间故事传说3000余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余杭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创作活动,组织作者创作故事作品,由故事员到群众中宣讲,当时被誉为“乡乡盛开故事花”。而目前,临平、塘栖、瓶窑、余杭、闲林、径山等地的故事活动依然十分活跃。近些年来,余杭的故事作品发遍全国故事刊物,累计发表达一千余篇。《鸳鸯错》、《含羞桥》、《抓阄》等精品还在省级以上各种赛事中获了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