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他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理论战士的冲锋姿态。”这是方永刚的心灵独白。本报记者江志顺摄
图为方永刚应邀为大连市国税局机关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辅导报告时的情景。本报特约记者 钟魁润摄
我是一名政治理论教员,我对我宣讲的党的创新理论深信不疑。
——题记·方永刚
3月1日,从北京海军机关礼堂,到遍布万里海疆的101个电视直播分会场,数万海军官兵注视着方永刚。
这,是他时间最短的一次演讲,只讲了10分钟。但是,声音更加坚定、有力:“20多年来,通过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我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硕士、博士,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指引人民过上富裕和谐的好日子。
对此,我深信不疑!”
如潮的掌声。他的话,在官兵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坚定地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磐石般坚守自己的阵地,像行星恪守自己的轨道。这不仅是一位军旅博士的无悔选择,也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共同选择!
“党的创新理论是造福中国13亿人的理论,我对创新理论的信仰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
滨城大连。每年春节,一个叫“海底捞”的小饭店都格外热闹。
一张能坐26人的大桌子,再加上几只凳子,坐满了来自方永刚老家的亲戚。这些年,从萝卜沟乡来到大连务工的亲友已不下40人。细数一下:方永刚的二哥、三哥和三嫂都在大连造船新厂做工,月收入过千元;四哥在船用柴油机厂做工,全家也都进了城;六弟是企业中层干部。方家的下一辈人中,有3个孩子念了大学,有4人分别到日本和韩国学习、务工……
饭菜满桌,美酒飘香。全家人聚在一起,边碰杯,边感叹:“如今的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啦!”
拉着侄子、侄女的手,方永刚动情地说起30年前的方家,那时候,全家人吃了上顿缺下顿,几个哥哥到了结婚年龄,还找不上媳妇……
抚今追昔,方永刚不忘提醒家人:“好日子的源头在哪儿?就是党的创新理论!”
他问大家还记得不?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说,农村经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副产品多了,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农副产品开拓市场;而城市也要进行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城乡经济都搞活了,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了,这才有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这其中,就有咱老方家的人呀!
方永刚从自己一家的变化说到全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5.1亿,离乡外出就业的有93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的论断,已经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方永刚越说越动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加快建设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这哪一条不是农民的好消息呀!
在方永刚眼里,党的创新理论字字句句关乎国计民生、与中国老百姓的福祉紧密相连。
当年,方永刚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感情,步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领域的。1987年10月,他调入科社教研室,教研室正在筹备前沿理论课题“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永刚毛遂自荐:“我能不能参加?”教研室领导对他说:“你是学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你要补呀!”拿到任务的方永刚激情四溢,一本1983年版的《邓小平文选》,几乎让他翻烂了:书的边缘被磨破,封面中间经常捧握的地方被磨穿,泛黄的纸上到处留下了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方永刚敏锐地捕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最新成果。他把胡锦涛总书记的每一篇讲话都收集起来,仔细研读,领悟党中央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邃思考。
“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让方永刚兴奋不已。2005年春节,方永刚回到家乡,见到谁都要打听:谁家又盖新房、娶媳妇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
月上柳梢,乡亲们又如约聚在方永刚身边,听他讲起了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咱老百姓为本;全面发展,就是要协调城乡发展,繁荣富裕的地区和贫穷落后的地区一块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珍惜能源、环境,从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咱老百姓世世代代都过上好日子……乡亲们,科学发展观哪一条都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理论啊!”
“党的创新理论解除了我的忧虑,我更加信仰党的创新理论,一辈子不会离开这张办公桌”
大连舰艇学院原副院长崔常发,曾担任方永刚的教研室主任,20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方永刚的成长。
他提醒记者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方永刚是一个年轻的理论工作者。与老一代理论工作者相比,有些年轻人对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还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终身的信仰和追求。
此非虚言。1995年,已经穿了10年军装的方永刚,作出了一个他并非情愿的决定:“转业”。
他的理由是“家庭困难”,刚刚结婚成家、养育孩子,同时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在贫困家乡的众多兄弟姐妹需要他资助……沉重的经济负担,的确让他一时感到入不敷出,甚至一度背上了债务。
当时,也恰恰是市场经济大潮波澜乍起的时候。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经商热”,方永刚也跃跃欲试。
隐藏在这种冲动背后的,还有他观察社会发展产生的忧虑——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还不富裕,如果不采取措施,先富起来的人与大多数人的距离就会越拉越大,我们的社会基石就会动摇、倾斜……
解放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感到破与立应当统一。旧的思想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果置之不理,全社会就缺乏精神支柱,各种邪说就会乘虚而入,人心就会浮动、涣散……
他迫切感到,这些问题应当研究。但是,自己是一名军队理论工作者,能探索研究这些问题吗?
当时的海军政治学院(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的前身)一名主要领导,曾先后4次找方永刚谈话,两个人的交谈坦诚又直率:
——“经济困难,是我的客观情况,但是我更担心在军队院校不能研究自己关注的问题。我干什么都很执着,研究问题一定要穷究到底。您告诉我,军队院校到底适合不适合我?”
——“课堂有纪律,探索无禁区。你应该坚信,忧国忧民是没有过错的,党的理论创新是不会间断的,军队院校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也一定会走在社会的前列,一定会让你大显身手。你的事业心有多大,眼光就应当有多远!”
为了留住方永刚,这名院领导推心置腹:“永刚,你说实话,暂时的困难是不是不能克服?要不,先在学院内部给你换一个有补助的岗位?”一股热浪从心底涌起,方永刚挺直腰板说:“我哪里也不去,我还要我这张办公桌!”
从此,方永刚的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他获得了教学奖和科研奖,荣立三等功。1997年,他被评为优秀教员。1998年,他被评为青年教员成才标兵。
进入新世纪,蓬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冲破了城乡壁垒,方永刚的兄弟们纷纷通过进城务工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更让他欣慰的是,他当年所忧虑的问题,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一一得到了解答。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的理论创新,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境界!他预感到,理论工作者大显身手的一个黄金时代就要到来。为此,他心驰神往,忘情地研究,尽情地宣讲。
去年年底,一场疾病,让他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办公桌。但是,他让妻子把军装带到了病房里。
住院前,他刚给210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讲了一堂理论辅导课。住院后,他指着军装对医院政委说:“只要你们需要,我随时可以走上讲台!”
“一个崛起中的民族,有统一的科学信仰是何等重要;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有坚定的科学信仰是何等重要”
这些年,方永刚也有苦恼的时候。
多少个万籁俱寂的长夜,当他阅读网上千奇百怪的帖子时,总感到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一个崛起中的民族,有统一的科学信仰是何等重要;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有坚定的科学信仰是何等重要!
“理论工作者,肩负着为社会引航的重任,应该是正义的脊梁、社会的良心,赞同什么、信奉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既不能当随风摇摆的墙头草,也不能当消极被动的应声虫,更不能‘著书只为稻粱谋’,为一己之利淡化大是大非!”这是方永刚得出的结论。
有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才能百毒不侵。但是,科学信仰怎样才能植根人民大众的心田?在实践中,方永刚日益迫切地感受到,之所以有一些人认识不到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价值,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与传播脱离实际。
一次讲课中,一名听众提问:“教授,你说,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你说说,最广大的人民到底在哪里?”方永刚感到很奇怪:“你提这个问题一定有所指,能告诉我是什么现象让你想问这个问题吗?”
原来,这名听众认为,社会上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一种歧视心理,他们心里很是不平。方永刚说:“我几个哥哥当初从家乡来大连,就是农民工,你说的这个问题我深有同感。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或正在制定许多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待遇的政策规定。”他还告诉这位听众,农民工中有才华的大有人在,2004年文化部还在中国美术馆为农民工免费举办了美术展、书法展……
这样一说,这位听众气顺了。但是,方永刚的思考并没有停止。随着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理论的提出,他心中豁然开朗:“未必人人都有理论思维的素质,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自己为什么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么怎样做到让听众也相信?那就必须拨动听众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因此,他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总是直溯“大河之源”,首先告诉群众党的创新理论是从哪里来的。
源头之水常活,生活之树常青。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不忘讲小岗村那张盖满红手印的“生死契约”;讲城市经济改革,他不忘讲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不忘讲“非典”肆虐的沉痛教训;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不忘讲“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
直面现实,丝丝入扣。结论只有一个:党的创新理论,是亿万中国人追求幸福和谐生活的深情呼唤和生动创造!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经历才知主义真!凡是听过方永刚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当许多人对社会矛盾、现实问题停留在困惑不解、满腹牢骚的时候,他总是保持一种坦诚和理性的态度,用与党的创新理论血肉相连的事实去回答,不光说服大家从道理上去认识,还感染人们从情感上去接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永刚击掌叫好:“这太重要了!”他跟大家说,归根到底,老百姓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就会像世界上一些战乱的国家那样一盘散沙、战火连绵,还怎么稳定和发展?老百姓还赚什么钱,拿什么买房子、买车子,恐怕连安生日子都过不成。这不是很朴实的道理吗?
“广大群众最需要、最欢迎党的创新理论。在传播真理中,我感受到与真理同行的巨大快乐”
“永刚啊,凭你这颗博士脑袋,搞点别的早就搞出名堂了,为啥偏要搞这一行?太枯燥了,太没意思了!”一次和同学聚会,一位早年投身商海的老同学不无惋惜地说道。
“老实说,搞理论研究是不是很痛苦?你苦口婆心讲半天,人家如果不听你、不信你,是不是感到很悲哀?”那天,不少同学这样追问方永刚。
方永刚沉吟片刻,坦诚地说:“人世间任何理智健全的人产生了精神痛苦,追根溯源肯定是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悖论。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第一你要信你讲的东西。自己不信,还要研究它、传播它,这就必定很痛苦,写出来、讲出来的东西就言不由衷,就不是真情实感。我可以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我信它,所以我快乐!老百姓信它,所以他们也快乐!”
方永刚确实说的是实话。这些年,他累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达1000多场,经常面对台下千百张陌生脸孔,但是他说:“我从不担心我讲的东西老百姓不接受、不欢迎怎么办。恰恰相反,群众给我的感受是,他们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
2005年12月,天寒地冻。大连旅顺口铁山镇请方永刚讲一场建设和谐社会的报告。当地老百姓一下子来了1000多人,挤满了整个礼堂。
那天,方永刚从婆媳关系讲到邻里关系,从计划生育讲到村民宅基地,从乡规民约讲到村民自治……老百姓听得兴致勃勃。
时过正午,主持人怕他饿了,提醒他该吃饭了。一位大妈显然是误会了,冲方永刚叫起来:“教授,别听主持人瞎掰,俺们不饿,你接着讲!”
这一嗓子,让全场听众会心地大笑,继而掌声四起。沸腾的场面,让方永刚感动不已:我讲的课能够引起那么多普通百姓的欢迎和共鸣,这说明党的理论和政策想到群众心里去了啊!
真理,是支撑科学信仰之舟的龙骨。科学信仰与真理同行,就会产生巨大快乐。
方永刚的妻子回天燕有个好朋友叫马红,是大连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一次来到方永刚家作客,说起公司亏损,她抹起了眼泪……
方永刚问她:“你想不想我这个博士指导一下你?”马红撇撇嘴说:“你一个教政治课的,哪懂股市啊?”方永刚不气不恼,用大量翔实数据分析了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对证券市场走向进行了预测。马红越听越入神,之后立即试着按方永刚分析的思路去做,当年就有了很大收益。
“老方,真没想到你研究的东西这么管用,你这个博士学位没白拿,我真信了,真服了!”马红对方永刚的评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说起这件事,方永刚至今乐不可支。他告诉记者,自己深深迷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听众的反馈让他感到有成就感。单说听众的表情变化吧,一开始,有人打瞌睡、有人交头接耳……渐渐地,他们聚精会神、他们会心微笑、他们热烈鼓掌……这样的事业,怎不让人感到其乐无穷?
“个人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是一名革命战士的忠诚,让更多人信仰创新理论是一名理论战士的使命。永刚高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把这个使命当成一种苦差事。”与方永刚朝夕相处20多年的教研室主任徐明善,评价方永刚眼力独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永刚的成功,就在一个发自心底的‘乐’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