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带来的经济效应受到商家的注意。图为市民带花篮花束上山扫墓。
一杯清酒,两行热泪。惟此而已。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与去年相比,今年前往各大陵园祭拜的人有增无减。而“清明经济”也成了众商家眼中的“香饽饽”。一枝原本七八毛的菊花,价格涨了近3倍,连租车公司短租业务也较日常涨了3%-4%。不过,商家们的“本事”消费者似乎并不都买账,如今年新推出的代客祭拜服务就明显遇冷。
冷
“代客扫墓”生意寥寥
近期,一种名为“代客扫墓”的服务从长春、杭州等城市兴起后,刮进了北京,不过接待的客户却寥寥无几。
记者注意到,一些陵园和网上花店都开办了该服务项目。
在北京八达岭陵园的网页上,对于代客扫墓服务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我们开设代客扫墓服务,以帮助那些远在异乡、工作繁忙、出行不便、无法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祭祀亲人,内心又深感不安的客户实现祭扫心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服务并不额外收取服务费,仅收取花篮等祭品的钱。
尽管费用并不高,但是接待的顾客却并不多。据悉,部分开办了该业务的陵园,全年的顾客不超过10名。
“这怎么能让别人代办呢,这对死者也太不尊敬了。”对于这种新式的服务,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异议。“要是在国外还情有可原,要是因为工作忙,那就太不应该了,而且就算身在国外,有机会还是应该自己来祭拜。”张小姐表示。
追忆食品年轻人不知道
追忆食品也成了糕点厂商主打的焦点,淡出市场多年的青团也被重新摆上了柜台,虽然价格不高,但记者发现,这种节令点心不受年轻人的喜欢,购买者多是老年人。
昨天,记者来到稻香村新街口店,注意到根据清明祭扫习俗推出的追忆系列新品都被摆在柜台的显眼位置,有“寒燕报春”、“菊寄相思”、“佛手赐福”、“元宝生财”,分盘包装,每盘4个,每盘售价6.5元。淡出市场多年的青团已被重新摆上了柜台,单个零售价3元。
记者注意到,虽然作为节令食品,不少老年人进门就问青团还有没有,但前来购买的年轻人却并不多。“老年人讲究老例,追忆食品是肯定要买的,但年轻人好多都不知道有青团这个节令食品呢。”促销员说。
据北京稻香村负责人介绍,四种产品预计生产2万盘,青团10万个。而促销人员也表示,青团每天的销量都不错。
新
付费网上祭拜转热
去年还不太被市民所接受的网上、手机祭拜,今年渐渐被市民接受。在一家专业的纪念网站记者看到,在祭奠列表中,平均每十几秒就有一位网友利用网络传情的形式进行祭奠。记者看到,在该网上建立一个普通的纪念馆每年要缴纳30—50元,而建立一个高级馆每年要花费两三百元。使用虚拟方式祭奠的信息馆两年服务期需缴纳50元,可进行150次祭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增值服务。比如:自助上传祭奠品权限(三种)为30元、馆讯首页发布5元/次、而个性设计的纪念馆价格则在1000—8000元之间。到目前为止,在该网站上祭奠的总人数已经达到740多万人次,网上建馆的总数达到7万多座。
墓碑流行刻遗像
记者在公墓周边的丧葬用品店发现,雕刻有逝者头像的墓碑悄然兴起。
一家丧葬用品店老板表示,普通的墓碑是机器切割、抛光的,几天就可以完成,而雕刻头像的墓碑则需要专业的机器加工或人工雕刻,而材料要选择花岗岩,这样,生产成本比较高,价钱要两三千元。他说,有这样要求的客户给制作者提供逝者照片,制作过程需要至少三天。“还有人要求用玉来做,就更贵了。”他说,甚至有客户愿意花费万元制作昂贵墓碑。
热
汽车短租业务火爆
记者咨询了6家本市规模较大的汽车租赁中心了解到,3月31日、4月1日和4月7日、8日两个周末清明节租车扫墓的人较多,汽车短租业务量较日常周末业务量增长3%到4%,价格基本在每天300元到350元左右,“80%的客户都租两天,”某租赁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短租业务的价格没有上扬,而这几家公司的出租率都达到100%,其中,七座、九座的家庭用车最受欢迎,“坐上一家五口,再放点东西没问题!”正在办理租赁手续的张先生说,金杯等车型是很实惠的,费用跟包出租车差不多,“随自己的意啊!”他说。
菊花百合受到追捧
昨日记者在京城几家花卉市场看到,鲜花的价格战也已经逐渐“升级”,花商们都以清明祭扫、思念亲人为主题吸引消费者选购祭扫用的鲜花和花篮,而不少商家还特意推出了多种针对清明的花束样式。
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花乡花卉市场,只见原本并不宽敞的鲜花摊位通道被一片片雪白的菊花所占领。记者一连询问了5个摊位,价格都为2元一枝。而不少摊位还都有一种颜色柔和的玫瑰,据说是从以色列进口过来的,所以叫“以色列玫瑰”,这种玫瑰的价格也是每枝2元。“这几天菊花涨得厉害,我们进货的价格就高,原来才卖七八毛,现在都是两块钱左右,跟进口的玫瑰一个价儿!”一位正在帮顾客扎花束的摊主这样说。
除了菊花成了最热销的鲜花之外,各色百合的身价也是一路飙升。记者看到,由于不少花束都是使用百合和菊花搭配扎成花束和花篮,所以百合的价格也是随着清明的到来而猛增不少。原来12元一枝的香水百合现在飙升到20元左右,而纯白色的百合更是受清明扫墓市民的追捧。一位姓林的花商告诉记者:“今年清明是周四,所以鲜花的价格最高峰应该是这个周末,所以这几天预订鲜花或者花篮应该比周末那时候便宜不少。”
“扫墓三件套”热销
有关部门数字显示,过去的一个周末,共有101万群众前往祭扫,比去年清明前双休日的80万人整整多出21万人。上周末,在八宝山人民公墓记者发现,纸扎品和冥币在公墓内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菊花、百合等各式鲜花和各式食品、烟酒。而公墓外15元一套的“扫墓工具套”水桶、扫把和毛巾热销,“这种工具比较实用,可清扫环境。”张小姐为自己的外公扫墓,购买了一套小工具,她说,自己的同龄人几乎都不再购买冥币和纸扎品,而是用更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工作人员透露,周末两天已经销售扫墓三件套数百套。
公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会将鲜花等祭品保留一个月以上,待自然风干后再取走。
陵园附近餐馆座无虚席
由于清明节的带动,墓地陵园周边的餐馆也一下子火爆了起来,记者走访了八宝山附近的多家餐馆,发现一些规模大的餐馆推出主打追忆的家宴,一些小餐馆也不甘示弱,推出野菜宴等来吸引顾客。
昨天中午,记者走访了八宝山附近的多家餐馆,发现都是座无虚席,不少都是扫墓归来的居民顺道吃个便饭,由于人多,服务员也忙得满头大汗。“上周末,吃饭的人都排到屋外了,估计清明当天,人还得多。”服务员说。
虽然人多,但主打清明的促销还是必不可少的,记者注意到,有几家规模大的餐馆推出了“追忆家宴”,档次从400元到800元不等,以素食作为主打。而一些小餐馆则推出新菜品来吸引顾客,山野菜、春笋等都是主打的特色菜。
家住方庄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墓地附近的餐馆订好了位置。“扫完墓回来刚好可以吃午饭,而且亲戚也比较忙,相聚一下也不容易。”和他有着同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
记者观察
清明经济不应是暴利经济
死比活更值钱。现在,随着清明节消费的兴起,靠“逝者”赚钱的人开始对此深有感触。继“洋节经济”之后,“清明经济”也开始形成。如此悲切的传统节日,也难免陷入其中。
冥币、鲜花、青团等清明节传统风俗中的消费品渐火,顺理成章。而一些不必要的“清明消费”开始方兴未艾,则多少有些舍本逐末。比如“代客扫墓”——在外打工者委托他人代己扫墓,缅怀逝者;比如“白色奢侈品”,豪华墓穴、贵族祭品;比如最高可赚2000%的殡葬用品,比如相关市场和商品提供者提供的劣质服务和劣质产品……
传统习俗中,让我们重视对逝者的安葬和祭奠。而经营者利用这种心态,漫天喊价,原本就是肆无忌惮地疯狂逐利;此外,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善,殡葬管理者拒绝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公开透明的标价;殡葬用品、殡葬服务和墓葬费用,也应该由物价部门制定一个最高限价;那些扣子一拽就掉却比活人衣服贵10倍的丧服,是否也算是质量信不过产品,必须退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应该是回忆、哀思、缅怀。“清明消费”应该是为了满足追思和怀念的情绪而衍生出的消费品,不该是趁火打劫的一次“暴利秀”。借机暴利卖酒显然是商家的不对,消费者自身,要明确祭奠的真正意义,不为浮华和奢侈捧场。如此,清明节才能回到其真正的存在意义上来。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同时,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