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今天一大早,家住那大的林帝杰老人,就叮嘱儿孙准备好香和纸。虽然已经91岁高龄,他也坚持要与往年一样,回光村老家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明祭奠活动。
老人有一个心思,要去看望当年为渡海解放军当向导而牺牲的5个兄弟。
当时泊潮村去的24个船工中,有5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大海,献给海南的解放事业。而作为领队的林帝杰,当时也是宣传发动的带头人。
“他头脑还清醒,但耳朵已经全聋了,腿脚也不灵活,走路要人搀,话更是很少说。但到了清明,他说什么都要回去,他放不下那些兄弟。”林帝杰87岁的老伴王庆英说。
听说林帝杰回家了,81岁的林昌荣、周振朝和80岁的刘华庆,马上来到林帝杰的家。
“当年我们是在一个晚上,由组织花300元租了一只船,到了海峡对面的岸上。因为有纪律,谁都没有跟家里打招呼。”林昌荣回忆说,“在对岸,我们被分派到各连队,解放军教我们打枪,我们教他们游泳,这样训练了好几个月。”
“渡海的时候也是晚上,飞机在天上扫射,有的船翻了。我们许多人也负了伤,但大家都豁出去,拼命往岸上靠,不知道害怕。林帝杰的身上,现在还留有弹片,我的腿上也有伤疤。”周振朝说。
王庆英回忆,打完仗,听说在白马井那里死了很多人,便背着孩子去找丈夫,一个个掀开尸体上的盖布,没有找到。后来才知道丈夫负了伤,在后方医院。
纪念碑前,老人们用颤抖的手,点燃祭奠的香和纸,并向当年的兄弟鞠躬。
“泊潮村的兄弟死了5个,他们是林养熙、林黄养、黄华利、刘杰新和黄养呼。我经常会想起他们,有3个刚结婚啊!”林昌荣说着,眼睛湿润了。
墓碑前,林帝杰的孙子林浩,也在烧香磕头。上初三的16岁的林浩说,他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故事。
泊潮村紧靠大海边,村民世代都靠大海为生。如今,这里人住的仍然是石头盖的房子,大部分人靠小船打渔维持生活,生活相对贫困。
但在当年,这些为解放海南立过汗马功劳的船工,却慷慨地拒绝部队给予的补助。
“那是在徐闻,渡海战役前夕开的大会上,部队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动员完后,给我们每人发了210块光洋。但我们都退回去了,没有要。当时政府很困难,留着用处更大。”林昌荣老人说。
海南解放后,这些船工中,除了领队的林帝杰被安排在粮食局工作,其他人仍然在村里当渔民。
现在,他们的生活依然简朴,但他们的心地也淳朴如初。(本报那大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