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出太空舱活动模拟图
中国航天器太空对接效果图
本报记者周清春
最近,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30个一级学科科研进展总报告———《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出版了,这份报告反映了近两年来国内外科学前沿发展的新成果、新见解、新技术。“共享科学”栏目将从中选取普通百姓比较关心的生物医学、医学、心理、食品、太空等领域给予报道,让读者及时了解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新改变。
日前,我国自行研制的两款“月球车”在上海亮相,这是我国“绕、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中,实现第二步“落”的重要部分。
太空探索一直是我们的梦想。飞往“皎洁”的月球,飞向古老的火星,这承载着炎黄子孙多少年来美好的愿望,而科技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太空技术究竟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我国又是如何实现我们的千年“探空”梦———
未来,我国空间环境探索将围绕“夸父”项目开展预先研究。
空间环境预报:让航天器安全出行
科学目标:揭示日地空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关键问题:研究太阳剧烈活动的规律和产生机理;太阳扰动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与演化;日地空间特殊环境(高能粒子辐射、空间碎片、等离子体等)对航天器的影响等。
我国在双星计划的基础上,将围绕“夸父”项目开展预先研究。这一计划要在日—地引力第一平衡点处放一颗太阳监测卫星,并同时在地球极轨上施放两颗卫星,形成对从太阳扰动到地球响应的完整连续监测。力争在日地空间连锁变化过程的整体行为探测上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为建立保障航天、通信安全的空间天气保障体系提供科学基础。
同时,积极发展业务型空间环境及效应监测卫星,与应用卫星搭载的空间环境监测载荷配合,长时间积累空间环境数据,研究影响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性的空间环境效应机理等。已获成果:自主研制了国内首个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软件,收集整理国外数据和资料,建立了空间碎片数据库;针对严重威胁卫星安全的太阳质子、高能电子暴、地磁暴等,建立了一些有效的预报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提前1—3天预报太阳质子事件,准确率达80%%;在南方的福州、厦门等地建立了4个GPS电离层观测站,并将逐步建立其他共10个的GPS电离层观测站。12
中国“神舟”飞船将搭载一批微重力科学实验
2005年中国将神舟六号飞船送入太空
将有一批微重力科学实验搭载我国的“神舟”飞船,并在我国航天员的操作下完成实验研究。
微重力学:开拓物质新奇特性
科学目标:积极拓展微重力的多方面应用
关键问题: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燃烧,揭示燃烧的内在规律,如火焰传播、熄火条件等;研究高晶材料的制备;研究微重力下的流体物理问题。
我国微重力科学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通过地面实验、数值模拟对燃烧过程的机理和载人航天器的火灾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微重力环境开展地基条件下难以进行的金属、半导体等材料物理与化学特性研究,开展纳米材料、自组材料等的研究。
微重力科学在“十一五”期间预计将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微重力科学与生命科学实验卫星正在计划之中,第一颗返回式微重力实验卫星计划于2010年前发射,届时将有20余项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搭载。此外,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期,也将有一批微重力科学实验搭载我国的“神舟”飞船,并在我国航天员的操作下完成实验研究。已获成果:我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进行了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燃烧等9项空间实验。该项目将育种卫星的留轨舱作为一个微重力实验平台,利用遥感科学技术进行了一批不需要样品回收的微重力实验,发展了我国的卫星微重力平台及相关技术。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