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州的烈士陵园有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这是为纪念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其实烈士合葬地原名红花岗,因黄色的菊花最能代表其英魂,故后改名为黄花岗。最初收殓到的烈士遗骨有72具,所以后人习惯称之为七十二烈士。后来经多次查找,实际上此役牺牲的先烈有86位。当中,能确定其华侨身份的29人,约占总数的1/3。
七十二烈士墓始建于1912年。1919年由海外华侨捐资扩建,占地16万平方米。
在270米的主轴线上,由门楼、主墓和记功坊组成,整个布局格外庄严雄伟。记功坊额上有章太炎所题“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功坊”的字样,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高大的墓门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浩气长存。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在此后17年中,由他亲自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有10次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被称之为“与武昌革命并举”的1911年广州起义了。为筹备这次起义,中山先生于1910年11月间在马来亚的槟榔屿开会密议。按原先的计划,拟组织800人的敢死队分10路袭取广州,然后挥师北上,直捣清王朝。后来因走漏风声,黄兴不得已在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匆忙率领120余人的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使得总督张鸣岐仓皇逃跑。然而由于孤军奋战,经过一夜激战之后,除黄兴、朱执信等人受伤化装撤离外,大部分敢死队员牺牲或被俘。
广州“三·二九”起义牺牲的29名华侨,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越南华侨罗联,最小的则为出生在南洋年仅18岁的余东雄。其中工人15名,商人3名,其余的则为学生、记者、教员和传教士。可以说,各个阶层的人士都有了。
当年,华侨先烈的革命精神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不少人是抱着一去不归的决心参加起义的。马来亚的李炳辉,途经香港时,即接到母亲催促他赶快回家不要去冒险的信件,但他写下绝笔诗,头也不回地走了。在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吉隆坡裁衣工李晚扛着大旗冲锋在前,中弹而死。祖籍广东开平的李雁南,早年旅居马来亚和缅甸,战斗中受伤被捕。在刑场上他对行刑的清兵说,你们有种的就向我口内射击,随即张口饮弹而尽。这个举动令周围的清兵惊骇不已。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数月之后,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响,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被埋葬。从此,中国进入了共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