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三包”本是发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好事,可个别门店主却称“谁会丢下生意去搞卫生”?本报推出了《关注“门前三包”系列报道》后,引起了市民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签订的市容卫生责任书为何成了“一纸空文”?昨日,记者对“门前三包”实施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条街难找一个垃圾站
岳麓区荣(加三点水)湾路上的一位水果店老板告诉记者,在一条街上仅有几个竹篓子和果皮筒,如果倒一次垃圾,要跑上几百米,真正跑到垃圾站倒垃圾的门店店主很少。据了解,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成为“门前三包”制度实施难的首要症结。由于不少垃圾站分布在居民区,有时候一条街也难找一个垃圾站,临街门店沿线确实存在倒垃圾不方便的问题。为此,环卫部门在不少路段实行了上门收集袋装垃圾的办法,可由于收集时间不集中,效果并不理想。
“打烊时段”成为管理空档
开福区蔡锷北路的一位环卫清扫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晚上清扫到大约9时,而门店歇业时间多在这个时间之后,门店歇业清扫产生的垃圾必须等到早上5时多的第一轮普扫才进行清理。白天,不少门店迫于有城管及街道社区的监督,做到“三包”;可到了晚上,一些自觉性差的门店主就打“马虎眼”,乱丢垃圾现象十分严重。记者了解到,城区的大多数门店多在晚上10时至12时打烊,店主进行歇业清扫时段正是环卫部门的清扫空档,以至于出现了门店外垃圾成堆的脏乱差现象。“谁会丢下生意去搞卫生”“管好门前卫生并不难,关键是一些店主没有养成了良好的保洁习惯。”芙蓉区火星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门店店主认为门前卫生是环卫部门的事,对门前卫生成了甩手掌柜,一些店主为了图省事,还出现了破坏市容环境的行为,如在行道树上钉钉子挂拖把、随意泼洒污水等。在八一路上经营南杂食品的一位店主说,每天店里就一个人,谁会丢下生意去搞卫生。据市城管局社会卫生责任管理处负责人魏中宁介绍,目前,全市约有19000户门店主和临街单位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状,从市城管部门开展的检查发现,一半以上的门店都存在乱丢垃圾、店外经营、乱摆乱放等问题。因此,发动市民参与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门店主的自觉意识对“门前三包”落实到位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