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为重庆科教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辈,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丰富了重庆城的人文历史内涵。
昨天,清明节,踏青,扫墓祭祖。
昨日,家住渝中区两路口的林明先生致电本报说,清明节在忙于祭奠各自逝去的亲人时,切莫忘祭奠那些为重庆文化科教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辈。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丰富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内涵。
37岁的林先生长期关注重庆的人文建设。他说,近现代以来的重庆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在这座英雄之城里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件,涌现出一大批影响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名人。
“当年,这里集中了几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精英,如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著名作家郭沫若、老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经济学家马寅初,艺术大师徐悲鸿、陈子庄等,都在重庆生活过,为重庆城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住南岸区四公里的78岁老人李淑芬说,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其中,一大批文化艺术精英云集重庆,为新中国建设保留了人才。那些大学者、大科学家后来都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彰显的民族精神,更是光耀后世,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李淑芬老人说,抗战时期的“雾季公演”,“重庆大轰炸”时期文化艺术名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重庆犯下的暴行等场面,她记忆很深。“我倡议,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有一种仪式,来公祭为我们城市人文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让后人记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我们曾经的光荣,激励人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诗《清明》千古流传,为清明时节祭奠先辈蒙上一层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催人奋进的情愫。今天,我们选登部分曾在重庆生活过的名人老照片,希望更多人加入祭奠大军,祭奠需要仪式,更需要我们在心中铭记家园的历史。记者袁尚武实习生 商伟/文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