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像旋律一样,弥漫在英伦的小巷。
特别感谢王佩同窗包晓东同学友情摄影
嘉宾访谈
本期话题
在你心目中,发达水平城市的生活品质应该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力
在英国如果你只是一个游客,你也许会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一点都不“品质”。
看看这些当地人,穿的是国内清仓大处理的外贸服装,吃的是油乎乎的炸鱼和薯条,住的是二战之前建造的老房子,开着比国内出租车差好几个档次的汽车。
每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挽手漫步旅游景点的永远是老年夫妇,豪迈进出高档购物中心的永远是黄色脸孔。年轻人似乎只有到了夜晚才出现,但一到凌晨两点,所有的酒吧都关门,余兴未尽的大姑娘小伙子只好赖在马路上继续缠绵。查令街虽然人头攒动,但消费力明显不足;泰晤士虽然夜景迷人,但不见霓虹与广告。
不过如果你能住下来,长留一段时间,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许你的看法会慢慢改变。
英国人对生活品质的理解首先是健康。
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全民医疗体系(NHS),有人说NHS简直就是英国的国教。战后英国的历任政府在执政理念、外交内政方面虽有矛盾与对立,但在对待医疗问题上却空前一致,每个英国人都认为免费看病是天经地义的,每一届政府都在追加医疗投资。即使我们这些留学生,从理论上讲也属于免费医疗所覆盖的人群。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有事不麻烦政府,人人都带了一个“华东小药房”过来,遇到小毛病,都自己悄悄处理了事。
什么东西只要一免费,肯定供不应求,这在哪里都是真理。英国医院的一大弊端就是非急诊都得预约排队,最长的要排两年,往往是人等得起,病等不起,一生气自己好了的都有。布莱尔上台后下决心将排队时间缩减到半年,已经算一大政绩了。
人无压力,也就往往失去了动力,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可能也是福利国家的弊病之一吧。为此英国不但提供面向全社会的免费心理诊疗,而且专为每所大学都配备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来英国没听说有学生跳楼的事情发生,也许是心理咨询确实起了作用,当然也可能是英国大学楼层普遍太低的缘故。
生老病死的问题一旦解决,老百姓开始关心第二个事关生活品质的问题——教育。
教育的作用就是缩小贫富差距,把穷人的孩子跟富家子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可能英国人成熟比较晚,按照法律16岁之前都算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家长别说让孩子辍学,逃学都要负责任。英国大学学费贵是出了名的,但那是针对外国人的。英国人读大学本科,无论牛津还是特伦特大学,学费都有最高限额,不得超过3000英镑。以英国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5.52英镑算来,也不过是低薪阶层三个月的工资而已。况且,英国大学里每年有三个长假,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勤工俭学。
在这一点上,现在杭州伢儿的生活品质已经不能和我们当年同日而语了。这两年,杭州义务教育阶段已实行免学杂费,接下来要实现免书本费,这意味着马上要实行全免费。据说在民工子弟学校,每间教室里都有多媒体,学校有实验室、电脑房。这样看来,至少在教育上,杭州已经把本地人和外地人放在了同一个平台。
英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市场比较大,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是比较少见的。除非毕业生自己横挑鼻子竖挑眼,或者想自主创业。
对于前者,英国进行了福利改革,强迫年轻人就业;对于后者,英国的政策和杭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杭州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现在更是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在英国则以全国性的“起飞接力”活动的形式,鼓励协助大学生创业。
当然,英国社会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治安、种族等等,有的沉疴已久,大有积重难返的趋势。但是谁都承认,这个经历了几百年内外掠夺、原始积累的后福利国家,已经完成产业转型,活力依旧存在。
健康、教育、就业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生活品质自然就会提高。
这个道理放在英国有效,放在美国一样可以得到证明,放在杭州,同样是值得政府借鉴。至于空余时间怎么度过,休闲还是运动,派对还是泡吧,听音乐会还是去电影院,遛狗还是遛鸟,反倒都是细枝末节了。
下期话题: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在生活品质之城中,将会有哪些发展机会?(本报与杭州网将特邀下城区、高新区(滨江)领导,女装办以及网盛科技负责人,在下周一下午二时整,与广大网友们“见面”。大家可以点击进入杭州网论坛:bbs.hangzhou.com.cn,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嘉宾们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