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聚焦
原丁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月4日在德黑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朗决定赦免并释放自3月23日以来一直被扣押的15名英国海军士兵。伊朗最高领袖国际事务顾问、前外交部长韦拉亚提5日称,伊朗在处理被扣英国士兵的问题上已经“达到目的”。
5日中午,获释的15名英国皇家海军水兵乘坐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当天下午,英国外交部公布,这些水兵目前健康状况良好。随后,他们将前往德文郡的军事基地,与等候在那里的家人团聚。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唐宁街发表讲话称,英国与伊朗在水兵获释的问题上没有进行任何交易。
至此,长达13天的“水兵事件”终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
意在“以人易人”
3月23日,伊朗突然在海湾地区与伊拉克素有争议的水域上扣押了15名英国海军士兵。由于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将就伊朗核问题新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所以关于伊朗此举动机,一时间众说纷纭。或曰向安理会示威,或曰试探英美,或曰意志宣示,或曰政治交易。
尽管伊朗屡次作出澄清,伊朗无意用被扣押的15名英军士兵换取今年1月在伊拉克被驻伊美军扣押的5名伊朗人,但外界还是普遍猜测,伊朗也深知此举无法对安理会构成威胁,而“以人易人”的“轻量级”交易的确可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曾暗示,释放5名伊朗人“将有助于释放这些英军士兵”。
可以说,美国和伊朗都把“水兵事件”看成是双方战略较量的一条锋线。此前曾有英国独立分析人士披露,美国今年1月11日突袭伊拉克埃尔比勒,目标是两名伊朗军方高官。对美军抓捕伊朗官员的行为,伊朗大为光火,因此伊朗也在伺机寻求采取类似方式作为报复。加之,事件发生于敏感时期,伊朗认为通过扣押美国的盟友英国士兵至少能发出强硬信号———伊朗在战略较量中绝非昔日的伊拉克。伊朗也希望通过展示此种“反制”能力,从与西方国家的较量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均衡。
无意挑起战争
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朗通过此事向西方挑衅,乃至希望挑起战争。这与之前舆论认为被扣押英军士兵最终一定会获释的判断是一致的。原因有四:
首先,伊朗在事件发生后数日数次强调,对被扣押英军士兵进行审讯的目的是要查明英军士兵是否进入了伊朗水域。如果问题的关键仅仅是一条水域分界线的话,那么可以把这次危机看作是一场误会引起的———毕竟两伊水域分界线本就一直不明晰。
其次,随着事态的发展,英国逐步“进入角色”。尽管其盟友美国发出了强硬表态,称扣押英军士兵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但英国意识到寻求国际社会的帮助不奏效时,放弃其先前的强硬立场,从而认定最佳方案只有一个———外交对话。
再次,4月4日,一名伊朗代表获准与在伊拉克被驻伊美军拘留的5名伊朗人见面。虽然各方都在强调“水兵事件”与被扣伊朗人并无关系,但很显然,此事对解决“水兵事件”绝非没有影响。
最后,英美在“水兵事件”当中所表现出的“强硬与灵活”并举的策略,以及来自欧盟的压力让伊朗意识到,从这种“战术游戏”上似乎无法顺利达到其目的,拖延下去于人于己均无益处,于是择吉日(西方“复活节”)通过放人“高姿态”退场。
博弈胜负未分
“水兵事件”已经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朗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开始冰释。舆论认为,尽管英国最终放弃口诛笔伐,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伊朗对话,但这并不能说明伊朗在此番博弈中取得绝对胜利。
3年前,伊英双方曾经发生过类似龃龉。伊朗扣押了数名英军士兵,3天后他们按照伊朗方面的要求在伊朗国家电视台上向伊朗民众道歉后最终获释。28年前,伊朗强硬保守派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胜利宣示。当时轰动一时的“伊朗门”事件曾使得美国政府焦头烂额。而此次长达13天的伊英“水兵事件”拉锯战的结束似乎又让人想起了28年前的“伊朗门”事件。无论如何,“水兵事件”的危机虽然平安度过,但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今后将向何处发展,仍将受到世人的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