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局日前下发《关于在全市卫生系统建立医德档案制度的通知》,宣布今年将给全市14万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一旦发现有收受红包、商业贿赂等行为,医务人员将被取消当年评优、评职称资格或给予缓聘、解职待聘等处理。
医德滑坡让老百姓痛心疾首,也让卫生主管部门尴尬不已。给医生建立“医德档案”的初衷不可谓不美好,但是很显然,谁来填写“医德档案”却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来患者对医德最有发言权,但让他们填写“医德档案”几乎不具可操作性;如果由医院内部人员给医生填写“医德档案”,说实话,这种左手监督右手的“内部评议”,其实际作用是很让人怀疑的,其结果很可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医德档案”最终沦为一副花架子,好看不中用。
实际上,目前医务人员道德滑坡,根子还是在医院。确有一些医生收受红包,但医院是在动真格管,还是睁只眼闭只眼?在一些医生收受红包的同时,医院不也在大肆接受药品回扣吗?在一些医生向病人吃拿卡要的同时,医院不也在高收费、乱收费吗?在一些医生横眉冷眼对待患者的同时,医院不也常常冷漠地将有病无钱的患者拒之门外、见死不救吗?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医务人员,难免会受到“熏陶”,医院的“医德”滑坡给了医生极大的暗示作用、“榜样”作用。因此,医院的“医德”滑坡所带来的后果,远甚于医生的医德滑坡。
一个很典型的例证是,医生将有病无钱的患者拒之门外,看上去是医生没有医德,其实医生不过是执行医院的规定罢了。很多医院都有不成文的“内部规定”,医生若擅自救治这样的病人,那么讨不回来的医药费将由医生承担——不是医生见死不救,而是医院见死不救。重树医德,应该首先从医院抓起,不能单单让医生“吃药”。作为卫生主管部门,与其越过医院这一级直接去管医生,不如首先管好医院,然后促使医院去管好医生。因此,与其给医生建“医德档案”,不如先给医院建一份“医德档案”,让广大患者给医院的“医德”打分,总比让患者给医生打分更具可操作性。(傅新)(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