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娟娟(化名)伸出小手,问候无菌室里的谭科 |
湖南首例飞越海峡的骨髓捐助即将进行
台湾恩兄,感谢你给我第二次生命
本报实习记者 黄昊 文/图
2007年4月2日,记者推开湘雅医院血液科13病室10床病房的大门。“我是一个不幸之中的不幸人,却又是万幸中的万幸人。”这是33岁的谭科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当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我悲伤过、绝望过、放弃过,但一看到女儿那天真的眼神,感受着家人的爱,我油然而生的不是胆怯,而是信心与勇气!”面对绝症,这位中铁电化局第四公司的普通职工表现出难得的从容。
今年3月6日,一条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好消息,穿越海峡,传到湖南长沙湘雅医院3楼血液科医生办公室,主治医生徐雅靖副教授得知后,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病床上的谭科。谭科犹如看到了一束生命的曙光,欣喜之余又有几分意外,因为这份可能拯救自己生命的骨髓捐赠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
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
“当时,听到医生确诊我得了白血病后 ,我整个人一下子就垮了。一想起自己两岁多的女儿,心里就很难受……”谭科一说起自己年幼可爱的女儿,眼角开始湿润起来。
据谭科的主治医师徐雅靖介绍,谭科得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唯一根治的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但寻找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却是一件困难的事。”徐医生告诉记者,医院经过多方面努力,向中华骨髓库发出求助信号,先后在湖南省和内地各处骨髓库进行筛查,结果令人很失望,在中华骨髓库25万多现库存的捐献者资料中,一直没找到与谭科相匹配的。
“女儿是我活下去的希望。”在短短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谭科经常有意无意地打开手机,手机屏幕上是谭科可爱的女儿娟娟(化名)的图像。“得病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与自己深爱的人一起活着。”谭科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
“我的女儿现在才两岁半,别人家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而娟娟却这么懂事,她一看到我就来哄我,叫我要听医生的话,打针别怕痛,还帮我拿药……”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亲人朋友的关爱,让谭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等待奇迹出现。
万水千山,难阻两岸亲情
“我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联系了台湾慈济骨髓库。” 徐雅靖说,慈济骨髓库位于台湾省花莲市,自1993年建立以来,已有28万自愿捐献者留下了档案资料,库存量位居亚洲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从1997年至今,已有345名大陆的白血病患者在慈济骨髓库找到了相匹配的骨髓。
“没想到对方很快给予了回应,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谭科。” 徐雅靖回忆当时的情形。从台湾慈济骨髓库找到相匹配的骨髓信息,这在湖南还是首例。
“我当时确实很激动,也很感动,没想到将要给我第二次生命的
救命恩人是台湾同胞!”谭科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医院方面已作了详细部署,我准备于4月8日启程前往台湾领取造血干细胞,由于两岸没有直航,在10个小时内,我必须马不停蹄地赶乘飞机,往返于花莲—台北—香港—长沙。”徐雅靖向记者介绍着这次赴台任务,“这次任务需要跨越海峡,辗转数地,而供者的骨髓从抽取到输入又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这例骨髓移植的难度可想而知。”
一腔热血,延续兄弟生命
据徐雅靖介绍,目前台湾方面也在积极做准备,4月9日晚上对捐者进行第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10日早上进行第二次采集。“我已经订好了10日上午10时30分的飞机票,拿到造血干细胞就往回赶,大约晚7时赶到长沙。那时,来自台湾的生命之液将注入谭科体内。”
“我只知道我的救命恩人是一位O型血的47岁台湾同胞,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无法得知。”谭科提起那位长他14岁的台湾兄长,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两字。
“一年之后,红十字会可能会安排我们见面。到时,我想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如果他愿意,我要和他结拜兄弟,因为我们身上流的是同样的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