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畅、景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各界代表连连称赞。记者 郑承锋 摄
本报讯 (记者丁雄英王力)宽敞整洁的道路,赏心悦目的绿化,尽显人性化的“上天入地”过街设施,还有那些精心收藏的历史文化碎片……经过10个月的奋战,“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彻底实现了旧貌变新颜,带给人们的是品质的享受。昨日,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400余人考察了“五纵六路”整治成果。
市四套班子领导王国平、虞荣仁、蔡奇、叶明、王金财、于跃敏、孙景淼、杨戌标、许勤华、翁卫军、李松春、林振国、朱荫湄、蒋福弟、郁嘉玲等参加考察。
担任过副市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市直单位负责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代表也参加了考察。
车子从省人民大会堂出发驶向考察的第一站——环城东路。通过充分挖潜,过去这里的双向4车道,而今有的拓展成了5车道,最多处甚至拓展至9车道!凤起立交桥拼宽了,金衙庄有了人行过街地道,艮山中学边上也有了轻盈的人行天桥……路,明显地畅通了!“‘五纵六路’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首先是畅通工程。通过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特别是增设了许多人性化的行人过街设施,从而大大减少了横断面对机动车的干扰。车开得更顺了,人也走得更安全了。”市交通局局长王水法为大家热心点评。
新塘路地处江干区,印象中这里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可眼前的它,却是路畅、景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成为了一条现代化绿化人文大道。路边,彩色钢板制作成的剪纸状“春华秋实”等作品,无声地诉说着江干的过去——这里曾经是杭州有名的“菜篮儿”。绿化带两侧的浮雕石上,刻着“狂流”、“春蚕”、“烈火中永生”等字眼,间或有着钱江潮的刻图,在点滴之间传承着历史的文脉。
黛瓦、白面、女儿墙、窗檐,勾勒出传统民居风格,这是东新路打铁关整治后的农居;红墙、白窗、蓝灰色坡顶、深褐色构筑物,还有上居下商的模式,使得现代农居和现代商贸和谐相处,呈现出一幅小康生活的画卷,这是东新路西文村整治后的农居点;独具匠心的小农居组团,展示出坡顶、檐顶、晒台顶等多种屋顶造型艺术,这又是绍兴路杨家里农居点带给人们的惊喜……“五纵六路”工程的大部分路段都位于城郊接合处,农居整治可以说是整个“五纵六路”工程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工程区别于“一纵三横”工程的最大表现。据统计,“五纵六路”工程的立面整治共计757幢,而农居房就达到了200多幢。“道路整治,确实让‘城中村’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切切实实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市建委宣传处的李绍昇有感而发。
当车子停靠在湖墅南路信义坊时,往日狭窄古旧的面貌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年的光阴,这条自古以来有着“十里银湖墅”美称的商业街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雅致温馨的美景。移步易景,从武林广场到密渡桥一路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成双向六车道,原本密密麻麻的线路都被埋到地下,每个离红绿灯口50米远的地方,就开始把路面向两边加宽。(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85岁的老政协委员戚松根是个细心的人,他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下每一处的整治亮点。他说:“不来看看还真不知道,杭州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政府花大力气做的这番工作,老百姓是真真切切得到实惠了。”“古墩路原来是条‘实心路’——没有雨污水管,雨水、污水一律直排,通过整治,古墩路抬高了60厘米,增加了基础设施,成功实现了雨污分流!这一点,最受沿线居民和过往行人的欢迎。”导游的介绍,一下子把大家的视线从古墩路上的绿化、小品又拉回到了路本身。“这一点,你如果不挑明,我们在这大晴天还真看不出来。但天天走这条路的老百姓,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最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整治带来的变化!”车厢里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