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7日讯从2003年9月开始,市环卫处投资20多万元在市区主干道新上了250个分类垃圾箱。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时至今日,市区百万常驻人口中大多数仍分不清何为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混装垃圾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昨天在南大街看到,许多分类垃圾箱上的标识已经看不清楚,路人很难看明白。有的分类垃圾箱虽然标识清晰,但里面的垃圾非常混乱,织物(可回收)与吃剩的早餐(不可回收)被扔在了一个箱里。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行人在扔垃圾的时候根本不会进行分类,一般是“哪儿方便扔哪儿”,甚至有人随地乱扔。而他们每天清理垃圾箱时也是直接将两类垃圾倒在一起,无法再作分类处理。
据悉,不可回收垃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垃圾(果皮、菜皮、剩饭菜)、树叶、灰土、砖瓦等;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塑料制品、纸制品、玻璃制品、金属和纺织品等。然而记者随机采访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不清楚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市民张先生说:“有关部门应该在垃圾箱的显著位置标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别包括哪几种,不然真是记不住。”
值得注意的是,市区的垃圾桶配置也不合理,有些地段根本没有垃圾桶,记者从环山路与胜利路交叉口沿胜利路一直来到南大街,一路没发现一个垃圾桶;北马路报社对面的华夏银行到嘉年华之间,在显著位置也看不到垃圾桶的踪影。市民扔垃圾都困难,更别提垃圾分类回收了。(宴青致霞)
新闻链接: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利用,是为了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的。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的,一般都从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在日本,街头的垃圾箱分类已细化到5个,其中有专门回收矿泉水瓶的;在美国,大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来的垃圾。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