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4月6日电近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专家认为,黑龙江省探索的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模式,取得了科研院(所)校发展、科技人员满意、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普遍欢迎的多赢效果。
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过程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3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我国每年审定大量科技成果,有的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很多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3年8月,黑龙江省委决定由省农科院科技帮扶全省十个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建立起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2005年5月,黑龙江省委明确提出各农业科研部门、农业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要与各县市积极开展院县共建、校县共建、站县共建活动。到2006年,这一活动已在全省66个市县全面展开。
为充分展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黑龙江省在各县市建设了155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乡村建设了1085处科技示范园,免费向农民开放,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绿色课堂办到了农民家门口。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县乡村共同建设园区,每个园区都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对比试验区和推广示范区,发挥了展示、辐射、带动功能。全省每年到园区参观的农民达350多万人次,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也使各县种植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专家下不去、蹲不住,农业生产中大量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问题,黑龙江省在各市县建立了35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承担起技术咨询、现场演示、科技培训等职能,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经常性面对面接触。牵头科研单位的专家与县里的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每处大院有专家30名以上,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专家大院建立以来,全省每年有2000多名专家参与合作共建,每名专家在基层服务达2个月以上。通过专家大院的技术指导,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就减少损失5亿多元。
为了解决农民致富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各地普遍开展了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共建双方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提出良种基地、出口基地、农业产业化专用农产品基地、超高产攻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各类科技致富项目建议。2003年以来,仅黑龙江省农科院就在十弱县实施科技致富项目98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683万亩,项目区年户均增收1206元。
针对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较差的问题,黑龙江省重点实施了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村村大学生工程和乡村干部培训工程。通过培训传授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品种,使农民和基层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生产和指导水平。作者:孙英威
(东北网) 责任编辑: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