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王汉清,44岁,1982年湘潭地区农校毕业后,便回到家乡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农技站工作至今。25年来,他先后推广新技术80余项,新品种50余个,新肥料、新农药50余种,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
自从种子入泥那刻起,王汉清每天都要到实验基地转悠几次,观察秧苗生长是否正常。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希望。
走出校门至今,王汉清已在这片农田里奔波了25个年头。有领导想提拔他从政,他拒绝了;有种子公司高薪聘请,他拒绝了;经商大潮中,全班40名同学有35人弃农而去,他依然坚守;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中,丢掉了铁饭碗,他还是没有动摇。
为提高产量,王汉清下了一番苦功。
从日本引进的旱育秧,因抗寒抗旱,没有返青期,可以增产。作为南方稻区唯一的实验区,永安镇于1992年首次引进旱育秧技术。专家要求用稻草垫底、硫磺调酸,结果发现秧苗的根扎实下去,造成乱秧死秧。为此,王汉清没日没夜守在秧田里观察、一遍一遍地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了用农家菜土育秧的新技术。
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探索软盘育秧。1996年,软盘育秧、大田抛秧等一系列技术在浏阳大面积推广,一举改变了几千年面朝泥水背朝天的劳作习惯,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粮食产量。
2002年,永安镇农技站承担国家863项目——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示范工作;2004年,永安镇被确定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今年,永安镇又被袁隆平院士确定为“重三产四”重点示范乡镇。2006年,永安镇旱、晚稻亩产分别达到了462公斤和550公斤,全面实现了亩产过吨粮的目标。
20多年来,王汉清和他的同事们在永安镇一带,共推广新技术80余项,新品种50余个,新肥料、新农药50余种,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科技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杂交稻制种的那些日子里,为准确预测水稻花期,王汉清整天守在田里,连吃饭的时间都顾不上,更不用说回家。村民们便排着队,轮流给他送饭,一有空就把王汉清请到家里。日子久了,村民认他为兄弟,有困难请他帮忙,遇事跟他掏心窝子。王汉清结婚时,40多户村民赶了十几里路,到他家里表示祝贺。
与农民打交道的时间多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自然就少了。1988年8月25日,正值杂交水稻扬花期,妻子出现预产征兆,王汉清一大早就赶到田里测花期,做记录,中午也顾不上休息。等他忙完田里的活儿赶回家时,已是下午5点,此时,女儿已出生2个钟头。
2002年,永安镇首次承担袁隆平超级杂交稻100亩示范任务。这年3月,王汉清的父亲确诊为肺癌晚期,弟妹3个轮流守护,他却因工作忙,只能抽时间探望。8月上旬,父亲病危时,正值晚稻分叶期,他在田里忙着防病治虫,追肥管水。父亲离开人世时,兄妹4个,就他一人不在场。
在家人眼里,王汉清就像一部只会工作的机器。20多年来,王汉清坚守在农技推广一线,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默默奉献着。4月的永安镇,处处春光明媚。老王奔波在这片田野上,播种着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