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
校长无权接收学生在法国择校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说难,是因为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大多数家庭都上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局按照学区分片,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校长没有自行接收学生的权力,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的自由。
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必须到当地政府教育局注册登记,比如巴黎市分成20个区,区政府教育局负责管理学生入学事宜。家长出示孩子的出生证明、身份证明、健康证明和居住地证明,教育局核实以后开出入学证明给家长到学校报到,学校收到入学证明并核实身份、住址后接受孩子入学。
如果家长想要改学校,必须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请教育局决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学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区)长批准。
市(区)长是民选的,在民众监督之下;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切身利益并不掌握在地区政府手中,所以学校校长对地方决定如有异议可以轻易说不,程序上的制约使得通过关系择校的难度相对较大。至于暗地花钱入学,那就涉及贿赂,属于犯罪行为。
择校要说容易也容易,就近入学的原则意味着家长喜欢哪一所学校,只要选择学校所在片区的住址,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入校。流动性大的家长换一个地方,孩子就跟着换一个学校。另外在法国还有一些私立学校,不受就近入学原则的限制,学费也不算太高,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喜好来选择。
学校之间差别不大
在法国,中小学的择校问题并没有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众多学生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据统计,法国全国500万公务员中教师占了四分之一,公立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按不同级别从国家财政领取统一的工资。成为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他们的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其中绝大多数热爱教育事业。总体而言,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没有太大的差别,客观上择校需求就不是那么强烈。
更多注重素质培养
择校不热,与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也有一定关系。法国社会价值相对多元化,人们更多地追求幸福,对成功的追求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强烈。
中小学教育更多注重人的素质的培养,“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信条对法国人说服力似乎不大,家长会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为了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千方百计地择校,在很多人看来未免有点小题大做。
当然,要说法国没有择校也不尽然,望子成龙心态似乎中外皆有。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对多数家长来说也是比较自然的想法。由于法国学校硬件和师资差别并不太大,人们更关注的是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环境。图:为减轻学生负担,法国推出有轮子的书包。 东方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