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扬的歌声,曾经唱出了中国工人发自内心的职业自豪感,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择业取向。
遗憾的是,而今“工人”这个职业,光环与荣耀似乎消失了。“不愿做工人”的话题,不断冲进人们的视野。
不可否认,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而新经济形式的纷纷出现也必然带来职业格局的改变,无疑也折射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如何,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绝对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反映出的工人职业被“矮化”的社会心态,不能不引起深思。
由于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在今天做工人,往往意味着工作累、报酬低、“后顾多忧”。有的企业改制,牺牲工人的权益;下岗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农村出来的打工族浩浩荡荡,他们较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待遇和地位又要差了一大截。即便是垄断企业,平均薪酬虽然遥遥领先,但那多半是被高管的高收入拉上去的,普通工人的收入并不高。
实际上,职业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人们自然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庭冷落。“优秀人才”不愿做工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党和国家正在采取行动调整分配格局,相信会逐步扭转工人地位下滑的局面。事实上,分配不公,损害的不光是公平、正义,也损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吸引不了人、留不住人、从业者多是被迫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发达国家,比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也说明了人家经济竞争力强大的奥秘。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一个制造业大国,优秀人才不愿进企业,长此以往,全球化时代怎能参与国际竞争?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黄冠
相关文章
上海一项调查:仅1%的人愿做工人
|